传媒聚焦

【中青在线】焦峰:包院士眼中的“拼命三郎”

  • 焦峰近照

    2016年3月4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包信和院士和潘秀莲研究员领导的团队在美国《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成果,在科研界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项研究成果颠覆了90多年来煤化工一直沿袭的费-托(简称为F-T)路线,创造性地采用一种新型复合催化剂,可将煤气化产生的合成气(纯化后CO和H2的混合气体)直接转化,高选择性地一步反应获得低碳烯烃,被同行誉为“煤转化领域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Science》杂志在同一期刊发了以“令人惊奇的选择性”(Surprised by Selectivity)为题的专家评述文章,认为该过程未来在工业上将具有巨大的竞争力。面对如此成就,文章的第一作者焦峰却表现得很淡然:“没什么可激动的,发了《Science》之后也是正常做自己的事情,还是要继续赶紧做,多做东西。这个方向现在是个肉骨头,要抓紧干,现在肉很多,等大家都做完了,就剩骨头渣了。”初见焦峰是一个周日的下午,穿着白大褂,谦虚实在,并没有对自己发表了高水平文章而洋洋得意。

    扎实基础,厚积薄发

    采访焦峰前,我们参观了包老师的实验室,四五间实验室中的每个装置的用途、每个方向所做的内容,他都娓娓道来,明了清晰。今年博一的焦峰,大三开始进入包老师的课题组至今,历经四年,换过三个方向,难怪他对每个方向都非常了解。之前的方向虽然并没有出文章,但焦峰非常感激这四年里学到的技能,从制备催化剂到搭建实验装置,之前的工作不仅让焦峰如今可以自如的处理反应装置的故障,他指着自己用的一套实验装置说,“装置难免有不听话的时候,搭反应器,修色谱是做反应的人该必备的技能,我前面几年没出什么成果,几乎天天打杂,但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所以现在反应装置出了问题自己都能很快解决。”在研究其他方向的三年里,焦峰从没觉得那是浪费时间,相反觉得那些工作在锻炼自己的思考方式,动手能力中功不可没。“在研究反应机理中,例如同步辐射质谱测试及XAFS测试根据自己的实验需求用的原位池有时需要自己设计,自己试验,如果不是前面的工作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反应机理的验证不知又要花上多少时间了。” 因此nba赌注平台|官网-app下载:换方向,焦峰也是心存感激,“我每换一个方向,就会有好多想法,因为各个领域都是互通的,有些在一个领域稀松平常的东西,用到另一个领域就是比较新的切入点。”跟焦峰聊天,他会给人一种成竹在胸的感觉,课题更换让他对其他方向也有大致的了解,更训练了他的学术迁移能力和动手能力。就像他说的:“博士就是你学到一个能力,至于做什么方向,换一个课题,马上就能迁移。”

    越努力越幸运

    发science最大的原因是什么?当被问道这个问题,焦峰不假思索的回答,“幸运”。“性能好的催化剂就是试出来的。我的理解是筛催化剂就像买彩票一样,导师告诉你买哪种彩票,给你提供经费,你就每天不停买,总有中奖的时候。当然筛选的时候渐渐发现规律,修正路线。”只要有装置,我就做反应,不会让装置闲下来。 所以焦峰一周七天,几乎天天都在实验室,偶尔出去吃个饭,回所后也会直接去实验室。在焦峰看来,泡在实验室里,与同学老师一起讨论、实验、娱乐甚至吹牛,既有趣又获益良多。长期的讨论也让焦峰养成了很强的科学敏感性。合成气制烯烃的过程一度被认为是以甲醇为中间体,但焦峰却从一开始就认为不是甲醇中间体,“实验做久了就会发现很多结果套用甲醇过程解释都很不合理,如果抛给甲醇,虽然简单了,但从科学的角度说,就不够严谨了, 做科学嘛,要把科学道理说清楚。”因此为了检测反应过程中的烯酮中间体自由基,他去合肥光源三四趟,自由基或中间体很不稳定,原位池的设计需要不断的改良完善,光是得到文章中的一张图中的数据就花了一个月的时间。

    科研的路上,焦峰的确是个幸运儿,博一就取得了让科研人艳羡的成就,可这份好运,谁说不是来源于几年如一日的孜孜不倦呢?

    莫问前程,着眼当下

    焦峰对未来没有规划,对于毕业之后要干什么,他没有想过。他说:“实验的事情听从导师安排,前程的事情,走一步是一步,踩着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发了文章之后,又忙于工业化和机理的进一步探究,焦峰坦言并没有心思去想以后的事情。“我对前途也有所担心,那就更要赶紧做。”他觉得任何事情只要拼命去做,想方设法去做,总会做出些东西,能不能毕业,前程如何,都是依托于当下的努力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所以无论组里安排他做哪个方向,他都会潜下心把这些事情做好。换方向是每个做科研的学生都头疼的事情,好不容易做了点东西要放弃掉。可焦峰却不这么认为:重要的是相信导师是对的,不要随便质疑他们的想法,导师站得比较高,我们站得比较低,看到的可能就是眼前的东西,他刚说你可能会质疑,不能理解,但随着你逐渐去做,慢慢就会发现他说的是对的。包老师让我做的每一个方向我都觉得是很好的方向,也都愿意去做。就是这样踏踏实实的着眼于当前的每一个任务,焦峰在每个课题中都有所收获,高效的完成了这篇《Science》的工作。说到这里,如果你以为他是个只知埋头苦干,听导师指挥的学生就大错特错了,一个实验室的同学评价说:“焦峰的动手能力强,学术素养高,执行力强又有自己的主见。这个方向如果别人做,可能也能发好的文章,但绝对没有现在这么快。”

    做科研很艰辛,也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但是把无关紧要的焦虑和怀疑放在一边,并脚踏实地的潜心去做,科学又怎会不在这样真正用心的人眼前揭开自己神秘的面纱呢?

    责编 :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