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聚焦

【人民法院报】人民司法事业的传播者、推动者和守望者 | 我与人民法院报

  •   马一德,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民法院报:

    人民司法事业的传播者、推动者和守望者

      2022年是《人民法院报》创刊三十年,也是我参加工作三十年,这三十年来我有幸同《人民法院报》共同成长,借助她我也更加深刻地见证了中国波澜壮阔的司法改革历程。

      作为一名法律人,我在创刊之初就了解到最高人民法院创办了人民法院自己的报纸,费尽周折拿到第一份报纸,到今天我依稀记得当时的兴奋之情。初次相识之后,我就与《人民法院报》结下了不解之缘。最开始,我只是《人民法院报》的忠实读者。在信息相对匮乏的上世纪90年代,《人民法院报》成为了我了解党中央重大决策、最高人民法院重要活动和各地法院动态不可或缺的窗口。此后,伴随着我由实务工作者向法学理论研究者的身份转变,《人民法院报》于我也有了更加丰富的意义和内涵:

      一是为观察司法改革提供了更为专业、精到的视角。进入21世纪,我们由信息匮乏迅速转向信息爆炸时代,从海量信息中把握要害并不容易;从普通读者变为专业研究者,对信息权威性专业性有着更高要求,这些都让我与《人民法院报》的关系愈加紧密。作为最高人民法院的机关报,她能够准确地传达人民法院司法改革事业的方向和声音,具有权威性;能够集中提供高水准的司法新闻资讯和理论解读,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在我所关注和研究的知识产权领域,从成立知识产权审判庭、成立知识产权专门法院再到成立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人民法院报》带来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振奋的知识产权司法改革举措,使我对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

      二是成为法学学者探索争鸣的共同精神家园。除了提供人民司法事业一手的权威信息,《人民法院报》还专门开辟了法学理论板块,为法学前沿理论探讨提供了广阔舞台。作为一名知识产权学者,我也有幸在《人民法院报》留下了自己“光阴的故事”,包括解析知识产权典型案例、评估知识产权司法改革举措、回顾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进展,一系列文章观点发表之后,我有两点突出的感受:一是《人民法院报》为理论争鸣提供了充分空间,不同观点有来有往,大家在争论中取得共识、在争论中不断成长;二是理论进步能够直接指引司法实践,在与法官们沟通中我了解到,《人民法院报》作为一线法官们的“必读物”,之上发表的理论观点能够直接地影响和推动司法实践,这也使我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三是为反映人民群众改革心声提供了更加广阔平台和浑厚底气。2018年以来,我光荣当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不敢辜负人民群众信任,我始终将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作为首要任务,立足本职领域,先后提出了完善商业秘密立法、加强数字经济公平竞争监管、推进知识产权调解等建议。相关建议一经提出就被《人民法院报》纸媒和电子媒体广泛报导和转载,个体的微弱声音得到了成倍放大,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推动相关问题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解决,这给了我不断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坚实底气和动力。

      最后,感谢《人民法院报》过去三十年一路陪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祝愿《人民法院报》再谱新篇鼓征帆,作为人民司法事业的传播者、司法改革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编 :贺静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