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园地

【对话】音乐与科学,哪个更具有挑战性?

  • 2016年5月21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雁栖湖校区迎来了大洋彼岸三位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他们分别是南茜·威姆斯(Prof. Nancy Weems)、马蒂·瑞卡力欧(Dr. Matti Raekallio)、约翰·威姆斯(Mr. John Weems)。他们来参加由华裔音乐神童潘晖诺及其母亲潘若莎女士发起主办的“艺术与科学——AIIE2016国际艺智教育大师中国行”主题公益活动。据悉,本次活动预定在中国四个城市举办,北京是第一站,也是唯一在高校举办的城市。对话现场的美国嘉宾
        本次活动由“对话科学与艺术”座谈会及“大师钢琴现场演奏”两部分组成。在国科大国际会议中心的会议室里,围绕着“音乐与科学”,六位美国嘉宾与五位中国教育工作者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音乐对人的培养是全方位的

    美国休斯顿大学音乐学院钢琴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南茜·威姆斯(Pro. Nancy Weems)表示,“作为一个老师,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教学生弹奏钢琴,不仅仅是教他们如何演奏,更是教他们如何通过音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马蒂·瑞卡力欧(Dr. MattiRaekallio),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钢琴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说,“相比于其他杰出的钢琴演奏家,我学习钢琴是十分迟的。我是在听一次演奏会后彻底迷上了音乐,音乐也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步伐。在我意识到我对音乐的热爱后,我认为音乐对人的培养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单方面的。”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南云发言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南云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南云表示,在北师大和麻省理工学院(MIT)一项联合科学研究中发现:在4-5岁的孩子做72次钢琴训练,半年后发现经过音乐训练的孩子,在看卡通画的时候,大脑会自动对音乐有反应,大脑表层接受电信号的反应更灵敏,社交能力也更好。

    “有些人为什么学习音乐后,突然喜欢上了读书和绘画?”中国音乐学院博士后丁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答。他认为,这是因为人脑把听到的音乐直接转化为画面,带动了整体的艺术感官灵敏度的提升;其次,音乐可以加强情感交流。在我们审视艺术的时候,需要通过演奏来表达自己,这种表达促进分享,使得人们一方面表达自己的情感,一方面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从而促进人际和谐。这也是康德所说的是最高的善。”中国音乐学院博士后丁旭东讲述学习音乐对青少年的影响中国音乐学院博士后丁旭东讲述学习音乐对青少年的影响
        1991年美国德克萨斯州音乐教师协会大学前钢琴教师年度教师奖得主约翰·威姆斯(Mr. John Weems)分享了自己的教育心得:“作为一名青少年钢琴教育家,我的钢琴教育生涯有35年之久。曾经有一些公立学校的音乐教育者告诉我,那些私底下接受过音乐教育的孩子,会表现出更早的自我觉醒,强大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在我看来,一流的音乐教育者是根据孩子自身发展和节奏,量身打造音乐教学计划的,让孩子理解乐曲情感,并且有足够的肢体训练。”

    天才少年潘晖诺:音乐比科学更具有挑战

    马蒂·瑞卡力欧分享了自己执教的一个经历:“我在茱莉亚音乐学院的时候,我有一名学生,他同时获得了茱莉亚和MIT的offer,最后他选择了茱莉亚音乐学院,因为他认为在茱莉亚的音乐学习比MIT的科学学习更有挑战。”

    约翰·威姆斯(Mr. John Weems)接着说道:“潘晖诺是我的学生,我的音乐教育十分严厉,很高兴他挺了过来,并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就。”

    潘晖诺在16岁的时候获得全美高中毕业生最高荣誉总统奖,被哈佛大学录取,主修神经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同时被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录取攻读钢琴表演硕士学位。他说:“我常常告诉大家我在哈佛学计算机和脑科学,在新英格兰学习钢琴。因此,人们以为我平时主要研究科学,休息的时候玩玩音乐。但是,正好相反。”潘晖诺分享自己学习音乐的收获潘晖诺分享自己学习音乐的收获

    18岁天才华裔少年潘晖诺被很多看做是科学与艺术完美融合的传奇人物。他分享了自己音乐科学之路的心得体会:第一,后天的努力,每天要努力很重要;第二、大脑思维要清楚,专注,注意音乐的层次、结构、节奏,要听别人在弹什么,控制肢体表达;第三、音乐的独特性可以连接左脑和右脑,音乐家连接左右脑的能力更显著;第四、音乐可以让你和其他人的沟通更强大,因为每秒钟都要和他人沟通,才能保持美好的音乐。这也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意思有价值。

    潘晖诺认为,IQ(Intelligence Quotient、EQ(Emotional Quotient、CQ(Creative Quotient这三者能比较全面地描述或者衡量一个人。音乐是极少数可以同时促进这三个方面发展的活动。

    国科大党委副书记马石庄教授在座谈会上表示,对于音乐和科学有多少理性、有多少感性的题,争论颇多,但我们认识到一点:音乐教育对于每一个人是至关重要的。音乐肯定可以带来对于人生的改变,对于事业的改变。至于哪个更有挑战?有人认为是科学,有人认为是音乐,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去迎接自己的挑战,因为人生不止一个挑战。

    科学殿堂学子心中的音乐是什么形状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艺术教研室教师陈碧荷提出了一个有关音乐教育的问题:“作为自幼接受艺术训练的专业人士,学习形式主要是老师口传心授,纯感性的。现在来到国科大这所科学殿堂,我面对那些毫无音乐基础、但是已经具备系统逻辑思维的理工科学生时,他们会问我音乐如何欣赏这一问题。我只能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这对我而言是个挑战。对此,约翰·威姆斯(Mr. John Weems)表示,“我想我无法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学习音乐不仅仅是身体和技能的训练,因此不能仅仅当做学术的问题去解决它。”国科大艺术教师陈碧荷交流音乐教育体会国科大艺术教师陈碧荷交流音乐教育体会

    马石庄紧接着说:“我在国科大带过博士合唱团。音乐至少有两个功能:第一、审美。这不需要懂,沟通情感就可以,只要觉得美好就可以。但是,这不够。因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创造的冲动。这恰恰是科学家一个本质的东西。音乐于学生的快乐最多在创造,这是比简单看一看乐谱更有动力,更有创造的感觉。合唱团的学生毫无音乐基础,但他们通过合唱体会到自己不同。对我们学生而言,音乐就像科学一样,我们欣赏,我们创造,我们快乐。”

    音乐教育与科学:是现在,也是未来

    教育部国际司对外人文交流机制办公室杨晓春处长表示,“目前国内对于音乐教育都是从现象的角度来研究的。例如对许多政治家、国外许多诺奖获得者,从他们的身上研究科学与音乐的关系。英国的中小学数学不及中国,但依旧有数学大家,但是中国没有,这是不是音乐教育的不足呢?”杨晓春提出了自己的疑思。教育部国际司对外人文交流机制办公室杨晓春处长谈中外音乐教育体会教育部国际司对外人文交流机制办公室杨晓春处长谈中外音乐教育体会

    紧接着,杨晓春提出了自己对国内音乐教育的几点看法:“首先,在音乐教育上,许多人学音乐是比较功利的。其次,国家政策上是鼓励学音乐的,学生学音乐是由家长控制的,希望家长可以尊重孩子的兴趣;第三,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都才艺双全,尽管那个时候只有少数人能学,但人才辈出。音乐教育要从其根本上认识到其对于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俗话说,每个琴键的背后都有心酸的眼泪。家庭教育的作用在于启发孩子热爱音乐,老师的作用如何使孩子在音乐中成长起来。杨晓春说:“在音乐教学中老师也是分层次的。有些老师教学的时候先把孩子打倒,这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树立,因此我们热烈欢迎具有高水平的音乐老师来到中国的大学从事艺术教育。另外,我们今天这样的交流的目的,就是让社会理解,我们的教育已经有了很好的开始,也相信我们的孩子会做得更好。”

    “科学与艺术”对话会现场

    在“对话科学与艺术”座谈会即将结束之际,马石庄深情引述雪莱诗篇表达了对未来的期盼:“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他说,音乐伴随个人成长,伴随着人类的历史,也一定伴随着我们的未来。音乐教育肯定是和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我相信我们的学生家长,会把音乐作为未来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部分。我感到十分荣幸的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从一开始就重视艺术与科学,当然也包括音乐与科学的融合,以及艺术教育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影响。”

    马石庄总结发言马石庄总结发言

    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教授 Matti Raekallio 演奏贝多芬第26号钢琴奏鸣曲(告别) 对话结束后,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教授 Matti Raekallio 演奏贝多芬第26号钢琴奏鸣曲(告别)
    对话结束后,Nancy Weems & Patrick H. Pan 出场表演钢琴协奏
     潘晖诺正在指导慕名而来的小提琴手 潘晖诺正在指导慕名而来的小提琴手

     

    相关报道:国际音乐大师亮相国科大对话科学与艺术

    https://news.ucas.ac.cn/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91500&catid=340&Itemid=176

    责编 :王秀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