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柳叶刀》子刊发表国科大石勇教授研究团队的合作成果

  •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已有6大洲180多个国家出现确诊病例,超过170万人确诊,对世界的正常运转带来严重的影响。为了更科学的防范疫情的进一步蔓延,必须对疫情的暴发进行回顾性分析,深入了解疾病传播方式,从而提出前瞻性的建议。

      近期,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石勇教授带领的团队与香港浸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刘际明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所周晓农研究员所带领的智能化疾病监控联合实验室团队通过前期研究,基于不同年龄组人群在典型社交场合的接触模式,用数据驱动的模型刻画了新冠肺炎的潜在传播方式,量化分析了不同时间段疫情风险与多种复工方案的利弊关系。该团队近日在全球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发表了题为“What are the Underlying Transmission Patterns of COVID-19 Outbreak?”的研究文章(https://info.thelancet.com/eclinm-covid-19)。

      该研究通过对不同年龄段人群在典型社交环境中的接触进行刻画,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特征进行精准描述与分析,包括不同时刻不同地区的传播风险趋势、不同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以及恢复正常社会经济秩序所伴随的风险等。具体来说,该研究构建了一个数据驱动的计算模型用于揭示不同年龄段人群之间的接触模式,一方面将城市人口分为七个年龄段,另一方面还考虑了家庭、学校、工作场所、公共场所这四种可能导致疾病传播的典型社交环境。针对每种社交环境,计算模型将推断出相应的各年龄组人群间的接触强度,并由此刻画新冠肺炎在不同人群之间的传播方式。

      在此基础上,该研究选取了中国6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武汉,北京,天津,杭州,苏州和深圳,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各城市经济发展的预期值,模拟出不同疫情防控强度与复工复产方案之间的利弊关系。结果表明,基于社交模式分析可以有效解释新冠肺炎传播模式以及相关的风险,分析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关系。比如,在武汉,各年龄组在家庭以及公共场所的接触均较为密集,有效解释了新冠肺炎在武汉的早期传播主要发生在居家场所与公共场所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研究团队通过计算模型估计出2020年2月11日是武汉市传播风险的高峰,与报告病例数的实际高峰期一致,其他城市不同复工计划所对应的疾病传播风险也与实际情况相符。

      该研究得出的结论不仅为中国的新冠肺炎传播方式提供了更深入的解释,更为重要的是,研究中所提出的基于社交接触模式的疫情风险分析方法可被其他国家借鉴来指导其新冠疫情的防控策略与干预措施,从而减轻疫情大流行所带来的社会与经济影响。

     

    责编 :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