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微生物所研究工作入围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2016年2月25日,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召开“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解读会”,公布了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结果。由军事医学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主要完成的研究成果“揭示埃博拉病毒演化及遗传多样性特征”入围十大进展,排名第三。

         自2014年初暴发的埃博拉病毒疫情在西非国家造成了2万8千余人感染和1万1千余人死亡。之前的研究结果显示,本次埃博拉病毒的进化速率比以往暴发疫情中的病毒进化速率有成倍的提高。该结果引起了全球疫情防控机构的恐慌,人们担心病毒的高速率变异可能导致更加剧烈的病毒变异株的产生,同时大量变异可能对基于PCR技术的病毒检测产生漏检。军事医学科学院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曹务春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研究团队和军事医学科学院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贺福初研究团队合作,对2014年9月至11月间的大量病例样本进行了基因组测序,获得了来自塞拉利昂的175株病毒的全长基因组序列,发现在此期间埃博拉病毒在系统发生上进一步分化,遗传多态性快速增加,出现了多个新的病毒流行分支。但埃博拉病毒的变异速率与先前暴发疫情中的病毒变异速率接近,未有成倍增加。这些研究成果加深了对埃博拉病毒进化特点以及传播动力学的理解,消除了国际社会对于埃博拉快速变异的担忧,同时大量基因组序列的发表为现场病毒检测PCR引物设计提供了中天参考,并将有助于埃博拉病毒疫苗和治疗方案的研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2015年8月6日Nature [524(7563):93-96]上。Nature杂志发表专家评述,盛赞此项研究发现该病毒没有加速变异的重要意义。文章发表后收到8家国外媒体(包括《自然》杂志和纽约时报等)和多家中国媒体报道,短时间内即被《自然》、《细胞》、《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国际顶级期刊引用。

         在此项合作研究中,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翟研究员和高福研究员分别作为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和并列通讯作者参与了该项工作。重点对于埃博拉病毒的进化动力学和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埃博拉病毒遗传多态性和进化动力学特征是本次埃博拉疫情暴发与传播的重要科学问题,并指示了埃博拉病毒稳定的进化速率以及持续增加的遗传多态性。

         该研究受到中科院埃博拉研究专项、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科技部“863”微生物数字化信息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体,等项目资助。  

    获奖图片1刘翟研究员代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领取“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荣誉证书。(左一,十大进展解读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微生物研究所  金奇研究员;左二,军事医学科学院  曹务春研究员;左三,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刘翟研究员;左四,军事医学科学院  伯晓晨研究员)

    获奖图片2获奖代表在2015十大进展成果海报前合影。(左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刘翟研究员;左二,军事医学科学院  童贻刚研究员;左三,军事医学科学院  曹务春研究员;左四,军事医学科学院  伯晓晨研究员)

    责编 :王秀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