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国科大科技考古博士生完成西汉原始砚台的科技认定

  •   砚台是中国传统的文房用具之一(图1),与笔、墨、纸并称为“文房四宝”,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砚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在原始研磨器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专用的书写砚。汉字“砚”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说文》中有“砚,五甸切。石滑也”;《释名》中也记载到“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

    图1. 砚台主要形制示意图: (a, b) 西汉时期研磨板与研磨石组合[1,2], (c) 魏晋时期池型砚[3], (d) 现当代砚台(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汉代社会文化发达,作为书写绘画用具的砚台,开始广泛出现于当时的日常生活之中。加之厚葬之风盛行,研板和研石在汉墓发掘中屡见不鲜(图1a,1b),这一组合用具多被推测是早期的砚台。此外,考古发掘所见这一时期的人造墨均为细小的丸粒或碎块状,研磨时需要用研石辅助才便于研磨出墨浆。许多学者认为,这是由于西汉时期处于松烟墨发展的初期阶段,尚未普遍添加动物胶,因此墨的体积均较小。然而目前尚无直接证据来证实这些nba赌注平台|官网-app下载:早期砚台和松烟墨形制的推测。

    图2 (a) 宁夏中卫常乐墓地出土研磨石样品 (12SCM15:8), (b) 研磨板样品 (12SCM15:9)

      砚台作为汉代墓葬中一种特殊的随葬品,虽然多与削刀、书简、木犊、笔、纸等文书用具伴出,但由于其在发展过程中形制不断发生变化,难以准确辨别其功用,有的曾被误认为是谷物加工工具;而且定名也较为混乱,有“研”、“砚”、“板研”、“石板”、“石镇”等,或简单称为“研磨器”。宁夏中卫西汉常乐墓地(202 BC-AD 8)出土了一套“研磨石”与“研磨板”组合形式的早期砚台(图2),更为重要的是,二者表面均附着黑色残留物,可为其功能的判定提供直接证据,是探究早期砚台形制演变与制墨工艺发展不可多得的研究材料。

    图3 (a, b) 样品I、II总离子流图; (c, d) 样品I、II选择离子模式色谱图

      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杨益民老师和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王仁芳老师合作指导博士生任萌,对常乐墓地出土“研磨石”与“研磨板”表面黑色残留物开展科技分析,首先利用拉曼和红外分析证实这些残留物是碳黑,然后通过微损提取与气质联用检测,发现其为松科植物的燃烧产物(图3);从而证明该组合器物确实用于磨松烟墨。并通过与现代样品的对比研究,进一步发现其中没有添加动物胶或含量极低。因此墨粉难以持久凝结做成体积较大的墨块,使用时需用研石压住在研板上研磨。根据文献记载,到了东汉时期,和胶技术发展成熟,动物胶的加入有助于制墨成型,小墨丸被尺寸较大的墨锭所取代,可以用手握住直接在砚面上研磨,使得研石逐渐失去作用,而且在这一时期的墓葬中也不见研磨石伴出;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尚未见汉代加胶墨丸的报道。直至魏晋时期,具有磨墨和储墨功能的“池型砚”逐渐发展定型,并沿用至今(图4)。

    图4 池型砚与墨锭(引自Wikipedia)

      研磨板与研磨石这一组合用具是西汉时期原始砚台的基本形制,且砚台形制的演变与制墨工艺的发展密切相关,而后者加胶工艺的出现可能与汉代肇始书写载体从竹(木)简到纸张的转变有关。相关文章已在线发表于A&HCI收录期刊《Heritage Science》(遗产科学)。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碳专项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支持。

    文章链接:

    Ren Meng, Renfang Wang, and Yimin Yang. Identification of the proto-inkstone by organic residue analysis: a case study from the Changle Cemetery in China. Heritage Science 6.1 (2018): 19. https://doi.org/10.1186/s40494-018-0184-3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 考古学报, 1993(4):455-513.

    [2]云江. 研语.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5.

    [3]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 洛阳古墓博物馆. 北魏宣武帝景陵发掘报告, 考古, 1994(9):801-814.

    责编 :李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