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膜下滴灌玉米氮素诊断及养分管理研究取得新进展

  •       膜下滴灌技术可改善农田土壤水热条件并实现作物水、氮的精确供给,在寒区旱区农业生产中应用前景广泛。然而,土壤水、氮的精确供给不意味着高效供给。如何诊断膜下滴灌作物的养分状况,是学者们一直专注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简称西北研究院)科研团队通过临界氮稀释曲线模型(Critical nitrogen dilution curvesCNDC),对比分析了滴灌(drip irrigationDI)和膜下滴灌(mulched drip irrigationMDI)两种处理下的氮营养指数,为膜下滴灌玉米氮素营养诊断和养分运筹提供了依据。 

      研究指出,相对滴灌玉米,膜下滴灌玉米较低的根冠比是改变其CNDC的主要原因。此外,地膜覆盖降低了吐丝期的氮素营养指数,提高了生理成熟期的氮素营养指数,有利于作物光合产物的累积和向籽粒的转运。  

      上述结果可为膜下滴灌玉米的氮素管理提供指导,对提高该地区膜下滴灌系统养分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成果以 Plastic film mulching affects the critical nitrogen dilution curve of drip-irrigated maize 为题发表在Field Crops Research上。该研究获中科院战略先导项目、中科院西部之光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共同资助。

      文章链接

    滴灌和膜下滴灌处理的玉米临界氮稀释曲线

    责编 :脱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