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化学所联合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和新疆大学科研人员揭示抗冻蛋白对冰晶成核的Janus效应

  •       抗冻蛋白是生活在寒冷区域的生物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进化产生的一类用于防止生物体内结冰而导致生物体死亡的功能性蛋白质。对于抗冻蛋白抗冻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揭开冰晶成核、生长和冰晶形貌调控的分子层面的机理。因而,自上世纪60年代首次发现抗冻蛋白以来,科研人员对这类蛋白的抗冻机制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但是,科研人员对抗冻蛋白调控冰晶成核的确切作用和机制一直有争议,即有些科研人员认为抗冻蛋白能促进冰核的形成,而另一些科研人员则认为抗冻蛋白可以抑制冰核的生成。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中科院化学所绿色印刷实验室科研人员与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和新疆大学合作,根据抗冻蛋白的冰结合面 (ice-binding face)和非冰结合面 (non-ice-binding face)具有截然不同官能团的特性,将抗冻蛋白定向固定于固体基底,选择性地研究了抗冻蛋白冰结合面与非冰结合面对冰核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抗冻蛋白的不同面对冰核的形成表现出完全相反的效应:冰结合面促进冰晶成核,而非冰结合面抑制冰晶成核(图1)。 图1 通过定向固定抗冻蛋白,发现抗冻蛋白的冰结合面和非冰结合面对冰核形成的“Janus”效应      

          图1 通过定向固定抗冻蛋白,发现抗冻蛋白的冰结合面和非冰结合面对冰核形成的“Janus”效应 他们进一步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抗冻蛋白的冰结合面和非冰结合面界面水的结构,发现了冰结合面上羟基和甲基有序间隔排列使得冰结合面上形成类冰水合层,促进冰核生成;而非冰结合面上存在的带电荷侧链及疏水性侧链,使得非冰结合面上的界面水无序,抑制冰核形成。从而揭示了抗冻蛋白对冰成核“Janus”效应分子层面的机制(图2)。

         该研究大大加深了人们对抗冻蛋白分子层面抗冻机制的理解,同时对仿生合成防覆冰材料和低温器官保存材料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相关结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2016,doi:10.1073/pnas.1614379114上。  图2 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了抗冻蛋白的冰结合面和非冰结合面上界面水性能具有显著差异,从而提供了抗冻蛋白对冰核形成具有的“Janus”效应的分子机制。               

           图2 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了抗冻蛋白的冰结合面和非冰结合面上界面水性能具有显著差异,从而提供了抗冻蛋白对冰核形成具有的“Janus”效应的分子机制。   

    责编 :王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