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苑人物

运动会侧记:青春的面庞点亮雁栖秋色

  •   金色十月,莫负晨光与秋色,把每一处镀上金色,擦亮定格。红色跑道上,蹲下、起跑、超越、接力,绿茵场中,助跑 、发力、跳跃、落地。欢声笑语的热烈氛围,青春披一身豪情,激荡在雁栖的秋意中。

    我是赛前场中一份子

    活力开场舞

      一曲《美丽中国》开启了绿茵场上的缤纷:身着彝族、蒙族、维族、藏族、朝鲜族、傣族、汉族等民族服装的同学们翩翩起舞,旷达开阔的意境中诠释了各族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美好图景。绿色寓意生机勃勃,红色展现初心理想,各色精彩在青春律动中祝福祖国。

      身着蒙古族服装的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李宁,圆满完成了开场舞蹈表演,两周内的排练让她对学习生活和社团活动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体会:“活动中我结识了nba赌注平台|官网-app下载:新朋友,大家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话题,一起做感兴趣的事情。更赞的是,个人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在不断提升,这对于挖掘我们科研潜力大有裨益。”

      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王雅澜则身穿维吾尔族特色的舞蹈服,与搭档跟随节拍饱含激情地跳动着。谈及刚刚的表演,王雅澜说,“?跳舞是我的兴趣爱好,也是我在学习生活中舒缓压力的途径。我很开心能作为小组长带着同学们一起练习校运会开场舞的动作,我们相互配合,一起努力,最终实现了把精彩节目呈献给大家的小目标。”

    鸿雁舞蹈团

     

    “萌”出新花样

      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方队尚未入场,两只蹦蹦跳跳的萌宠“小E”吉祥物就吸引住大家的目光。圆圆的脑袋,软软的小角,再加上可爱的耳罩,“小E”捕获了不少同学的心。而在这可爱的外表之下,其中便藏着一个帅气的少年——卫世昕。

      担任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学生会主席一职的卫世昕,同时也是学院此次校运会方阵的主策划。早在一个月前,他就和学院的同学们一起为校运会方阵做筹备,这次他们蓝色的院服便是大家为此次校运会专门设计的。已排练多次的他们希望能将“明德笃志,国科风范,电子学院,勇夺桂冠”的口号,用行动书写在体育场上。

      除了主策划,卫世昕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曾经的体育特长生、国家二级运动员。今年因为受伤的缘故而没能上场,成了他此次校运会最大的遗憾。“或许明年、后年,我还有机会在这个赛场上挥洒汗水”,卫世昕期待着。

    手握奖牌,竞技场上敢争先

    奔跑在自己的热爱里

      “我还没有过筋疲力尽绝望的感觉,我一直觉得跑得特别愉快,特别开心。”身披院旗,率先冲过终点线的生命科学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黄富荣,无疑吸引了众多同学钦佩的目光。凛冽的寒风中,他的身影点燃了终点处同学们的热情。接连两段的长跑虽然已让他行走迟缓,但他脸上的笑容依旧灿烂。

    黄富荣

      一个人几乎可以在任何他怀有无限热忱的事情上成功。从以为自己可能因伤无缘这次校运会,到拿下1500米和5000米两项比赛的冠军,黄富荣感叹:“同学和朋友们一直在场边给我喊加油,自己跑的时候状态也比较好,夺冠可以说是‘意外之喜’。”

      他是从4年前的国庆节开始练习跑步的,并逐渐爱上了这项运动,这4年中他有过很多次伤病,但从未放弃。热爱是深埋于一个人内心最深沉持久的力量,不是心血来潮的一闪念,也不会因为年节更替而改变。相反,在历经时光的考验和洗礼后,依然能够让人从中汲取营养。

    本科最后一年不留遗憾

      作为去年校运会女子组双料冠军和最佳运动员,本届校运会,2019级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本科生傅楚珺不负众望,一举拿下了女子跳远、女子4×100米的金牌和女子200米、女子4×400米的银牌。

    傅楚珺跳远比赛

      跳远是傅楚珺的强势项目,她不仅蝉联了国科大两届校运会女子跳远的冠军,也曾在首都高等学校运动会的这个项目上夺得金牌。但此次的200米,却是“校运会常客”的她第一次参加。

      “具体该怎么跑还不是很明白,因此在比赛前请教了一些师兄师姐。”傅楚珺在镜头前略显腼腆,但一提到运动,眼神里盛满了自信与热爱,她称参加200米是“为了不让自己的本科时光留下遗憾,想在毕业前多尝试一些项目”。

    傅楚珺获得奖牌

      然而,在上大学之前,傅楚珺的运动天赋并未崭露头角。因此她十分感谢在运动道路上给予过她帮助和点拨的“伯乐”们。现在的傅楚珺,学习之余,每天都会和武术协会一起训练,通过跑步、练剑来提高体能,她感到充实又满足。

      傅楚珺在领完奖牌后和师姐们一起合影留念:“我觉得体育文化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对于繁忙的学业和科研压力,体育锻炼是很好的疏解方式。并且我们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建立友谊,收获欢笑,从中汲取推进学业的正向反馈。”

    风险中拔得头筹

      在连续3次背越式挑战1.62米的高度失败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刘思源在第4次挑战时采取了跨越式起跳。

      起跳,过竿,落地,一气呵成,干净利落。在一瞬的寂静后,男子跳高决赛现场爆发出一阵欢呼喝彩。最终,刘思源以1.62米的成绩获得冠军。

    刘思源在跳高比赛中

      在夺冠开心之余,刘思源坦言这次比赛也留有遗憾,“在之前比赛中,1.65米以下的高度从来没有失误过,然而,这次只跳了1.62米。”本科期间,刘思源就曾作为学生代表参加辽宁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并跳出了他的个人最好成绩——1.71米。

    刘思源

      “是运动就会有风险,我也因为跳高受过伤,大家在运动时要注意安全。”因为本科校运会跳高比赛时的一次失误,刘思源的膝盖受伤,右膝下方留下了一道疤痕,他卷起裤腿,向大家展示“印”在他腿上的这枚“勋章”。

      除了跳高,在本次校运会中,刘思源还收获了一枚男子三级跳远的银牌。

    在快乐运动中轻松夺冠

      上午女子100米,下午女子200米,2项赛事,2块奖牌,被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黄萍萍的手上,映着阳光,显得格外灿烂。然而,比阳光更灿烂的,是她那极具感染力的笑脸。

      “我就是从所里回来玩嘛,奖牌也不是那么重要,快乐第一。”黄萍萍一脸轻松。每每说到运动,黄萍萍总是嘻嘻哈哈的。就像她每周“偶尔足球,偶尔羽毛球,偶尔游泳,偶尔飞盘,偶尔跑步”,但实际上每天总离不开的体育运动一样,快乐也成为她每天必备的情绪。

    黄萍萍

      硕士三年级往往意味着压力,然而在黄萍萍看来,只要有了运动,一切压力都荡然无存。“焦虑的时候也玩,无聊的时候也玩。肌肉颤抖起来的时候,就只剩下快乐啦!”

    运动与科研是一对“好兄弟”

      离开雁栖湖校区已经一年的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2021级研究生尹浩,时常会想念完成一天学习任务在操场夜跑的日子,去年的校运会,他获得男子组100米第一,打破纪录;今年再次获得该项目第一的他,也刷新了自己的记录。


    尹浩在100米比赛中

      “拿到这个冠军非常荣幸,非常激动,也非常感谢学校举办校运会让大家感受运动的快乐。”在尹浩看来,运动与科研在生活中密不可分,“它们两个像是贯穿我生活的一对‘好兄弟’,互相促进中共同进步,相辅相成。同学们也要注意身体,每天抽出一定时间锻炼来增强体质,为自己的科研事业巩固坚实的基础。”

    为科研健身,喜得铅球项目冠军

      几个月前,胡迪在参加生命科学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招生面试时,面试老师提到了野外科考的事儿。霎时,胡迪心里开始发虚。“我的力量要是撑不住我的体重怎么办?”于是她暗自下定决心计划减肥。几个月下来,胡迪体重掉了不少。恰好,校运会就要开始了,胡迪看着曾经高中自己屡次败北的项目——铅球,不禁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胡迪

      除了力量,胡迪认为,技巧也很重要。“好久没碰了,难免有些生疏,”她说,“但看完一个铅球讲解视频,那些技巧就全记起来了。”展望未来,胡迪希望能将知识技巧娴熟地运用到野外科考中,不浪费踏出的每一步。

    从个人到团队,新的突破

      2020年,发育生物学专业研究生梁仁达加入国科大田径队并担任队长,在自己积极努力训练的同时,也扛起了带领其他队员一起训练备赛的责任。“看着大家一点一点进步,到最后突破个人最佳记录,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2021年,梁仁达和队友代表国科大参加了首都高等学校第五十九届学生田径运动会与首都高等学校第十三届秋季学生田径运动会。团队获得5金3银4铜的成绩,刷新了国科大田径队历史上最佳成绩。


    梁仁达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梁仁达常在鼓励队友们坚持运动时重复这句话,“体育锻炼是科研学习的重要基石”,随着肩头科研任务的加重,这已成为许多国科大科研青年的共识。

    强身健体,只为危急时刻逆风前行

      在教工男子乙组100米决赛中,来自总务一队的运动员丁晓晨摘得金牌。然而在被问及获奖的心情时,丁晓晨却对15秒69这个成绩有些不满意——“这成绩如果放在消防队里根本都不及格!”


    丁晓晨在教工男子乙组100米比赛

      作为学校的一名中控员,丁晓晨表示,自己从事安保工作20余年,一直把强身健体放在重要位置:“我们的责任是第一时间冲向危险、第一时间救人!如果自己体能不能达标,意外发生时还拿什么救人?”

      秉持这一想法,今年51岁的丁晓晨每天坚持跑步5公里,也时不时打打篮球。校运会在他看来也只是检验自己体能的一次测试,“我希望我的体能继续提高,继续实现新的突破!”丁晓晨说道。

     

      点点高光时刻背后,是所有为校运会辛勤付出的工作人员,他们在赛前辛苦筹划,在赛中维持秩序,在赛后整理成绩,在赛场奔波协调。感谢他们的默默付出,为我们又增添了一段,难忘璀璨的校园记忆。


    “果壳青年”志愿者在检录处接受培训

    责编 :贺静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