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苑人物

国科大博士生孙欣:我们的星辰大海,是“中国创造”

  •   “不同于人家修车,我是‘修船’;不同于人家治水,我是‘治海’。”国科大2019级海洋腐蚀防护专业博士生孙欣笑着说。

      在中国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领域,她跟随导师侯保荣院士,利用反复试验研发的包覆技术,帮助一批批“大块头”抵御海洋的“吞铁”攻击。2021年10月,她参与完成了经海004号深远海坐底式智能化养殖网箱平台防腐项目。

    孙欣在中海壳牌惠州炼化厂区腐蚀调研

      这个平日喜爱网上冲浪的时尚女孩另一面,是戴着安全帽日常与大海较劲的“包工头”。

      “针对海洋的腐蚀环境特点,研发针对浪花飞溅区这一痛点、难点区域的长效防腐技术,在国内曾长期处于空白状态。”她自信表示,“导师可以说是中国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拓荒者,带领团队多年来致力于降伏‘吃铁老虎’,战胜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工程难题。我希望跟导师一样,做‘海洋防腐卫士’。”

      无参考,就硬着头皮往前推

      2020年5月,侯保荣院士给了孙欣一个中集蓝海洋工程公司的联系方式——“他们正在寻求养殖平台防腐办法,去聊聊看。”

      因为早已关注到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重点实验室在国内很多海洋石油平台腐蚀监检测及阴极保护项目、嵊泗海上风电的升压站导管架的防腐项目中突出的应用成果,中集蓝海洋工程公司期望与侯保荣院士团队联手实现渔业养殖平台的长效防腐及降本增效。

    孙欣在江苏连云港赣榆港区码头考察

      防腐年限要求、平台尺寸结构、中环的防腐配套、压载舱的防腐工艺、牺牲阳极的载重……疫情之下,正式方案前的需求对接,全部依靠电话和网络一一理顺。

      “航程”将启,孙欣没有理由调转“船头”。

      连环改稿是开始制定正式方案后的常态。加班加点后迎接孙欣的,可能是全新的一版修改需求;无数次推倒重来后,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在原地打转……“是不是所有的项目都这么艰难?”放下电话,有些沮丧的孙欣忍不住问师兄。

    在徐圩新区石化基地,孙欣登塔考察钢结构管道锈蚀及防护状况

      海洋平台的制造技术在欧洲尤其是北欧最为发达,国内尚处于“发展中”阶段,很多参考标准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石油平台等海工装备的数据,但对于渔业养殖行业来说,绿色环保、生态友好、经久耐用、抵抗海洋风浪和腐蚀等要求,却一直在指数式增长。方案在细化,要求也在深化。“心里没底,也无前人参考,就自己硬着头皮往前推。”孙欣说。

      在孙欣并不宽敞的办公室里,靠墙位置有一块占据半张桌子的小黑板:需要改进的“to do list”、修改落实后的“done list”。两栏数字始终一边减少,一边增加。黑板上还密密麻麻标注着每次沟通后的会议纪要。最紧张的时候,她曾一天和技术指导、业主单位、总包单位、设计单位开了6场线上会议。

      把理想图纸“画”为现实,难上加难

      项目交付验收的前一天,船厂电话响起,直奔主题:“防腐层需要你们动一下了。”

      “疫情拖延、物流受限、原材料调配困难,甚至台风过境暂停施工、赶工期被迫交叉作业等各种因素都考虑到了,可万万没想到,还会出现完工后再拆解掉重新加装的情况。”孙欣提到,大多数情况下,防腐层并不会干扰养殖网箱内悬挂的网衣,而收鱼时向上拖拽网衣,也几乎不会剐蹭到防腐层,两者发生“冲突”的概率微乎其微。

      即使如此,谁也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

      出于坚持打造“20年不进坞”品质工程的设计初衷,孙欣和设计单位复盘了平台中环和网衣的相对位置及距离间隙,还是决定拆掉重装:把防腐层上的所有螺栓都切短,将隐患降到最低。

    孙欣在调研护栏连接板防腐情况

      “这可是个大工程。”按照每20厘米就有一颗螺栓的密集度计算,单是平台一侧的中环上就有几百颗螺栓,而有的分段已经焊接完成,施工队只能搭乘吊车到几十米的高空,给这个庞然大物“修剪指甲”。

      受疫情影响,厂区根据当地政策,实行14天封闭监管,整个工程停滞等待。

      推迟平台原定的下水时间就要延后鱼苗投放,而错过最佳时机将会影响养殖收益。那段时间,孙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早上睁眼第一件事就是查看疫情形势。解封后起早贪黑的赶工时间里,孙欣为了实现弯道超车,整个人仿佛着了魔,看到电视上《航拍中国》的海洋镜头,也会不由地联想到项目内容,放下碗筷盯着屏幕,期望从中汲取到一些灵感。

    孙欣和团队成员在考察防腐情况

      理想图纸“画”为现实过程中的千回百转,永远比实验室和书本里复杂和深刻。

      导师几十年的宝贵经验是孙欣向前推进工作的“压舱石”。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困难,她会记录下来,汇总好向导师请教。侯保荣院士耐心听完,总能缓缓吐出一套解决建议,孙欣知道,寥寥几句交流,帮她少走了不知很多弯路。

      “怕什么路途遥远,走一步有一步的风景,进一步有一步的欣喜。”2021年5月的一晚,对接了一年的技术方案总算落定了,孙欣发了一条朋友圈。

    孙欣在第七届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峰会分享研究进展

    孙欣在第七届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大会分享研究进展

      “我们的星辰大海,是‘中国创造’”

      2022年3月15日,团队在三个月内按期完成了防腐工程,并顺利通过了竣工验收。孙欣穿过长长实验楼走廊,尽头的一扇窗盛满夕阳余晖,一如既往地温暖。

      曾无数次打电话沟通工作时走到这个角落,熟悉的视角勾起太多回忆,有紧张激烈的讨论,有开心激动的喜讯,回想初次试水项目经理这个角色,个中的五味杂陈一时涌上孙欣心头。

    孙欣在考察钢结构管道锈蚀和防护状况

      “我们这一行,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由‘中国制造’发展为‘中国创造’。”这是导师曾经在采访中说过的一句话,孙欣牢牢记住了。在平台下水前的最后收尾环节,正是靠着这句话,她坚持到底,选择走那条更难走的路。

      2021年10月,平台将拖到码头准备最后的下水工作,在此之前按照原定方案,将添加几十吨缓蚀剂,用以保护近7000立方米的压载舱钢结构。

      孙欣心里清楚,装置上配备的生活、机械平台,投喂、监测设备,这些自身负重已经很大,要更加稳妥地保证不论何种极端天气下装置安全作业,刀刃向内,将自己负责的防腐部分做到极致轻量化,是摆在眼前的一条路。

      孙欣决定放手试一试。

      她咨询了业内潜心钻研缓蚀剂的资深专家,请教、试验、改进、再试验。两个月后,轻量型缓蚀剂的想法在孙欣手中开出独一无二的“花朵”:可用于静止海水、抑菌率大于99%、绿色环保,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重。

    海洋平台竣工前后对比

      “如果只能在实验室里做学问,那即使发表论文也只能束之高阁,我们的研究面向时刻鲜活的大海,为海洋设施穿上防腐蚀的铁布衫,为国家重器保驾护航,才是我们工作的意义,创新的方向。一组出色的数据或者拍到一组漂亮的扫描电镜图,那其实只是我们擦拭武器的第一步。”孙欣来国科大读博的第一个组会上,导师开门见山,将担子放到了每个成员的肩头。

      “在实验室中用常规的设备对处理过的材料进行加速腐蚀,再采用电化学阻抗等表征手段对其保护效果进行评价。”历经复杂多变的海工装备服役环境考验后,如今孙欣回看当时的研究计划,体会到其中未经实践与时光打磨的青涩,轻飘飘的,如何承托住肩负着一片海域的资源利用率、一个产业的兴起与发展,甚至是一个时代的能量供应链的海工装备防腐技术。

    孙欣在海洋平台前留影

      “中国创造”,每时每刻既是脚下踩过的日常坚守,也是高悬前方的指引方向,当它默默无闻于一钉一螺的尺寸之间,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璀璨夺目之际。

    责编 :刘虹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