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苑人物

何裕建:科技兴农,反哺乡村

  •   统一战线拥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资源优势,中国科学院大学统战部支持引导统战成员积极投身国民经济发展主战场、乡村振兴第一线,发挥典型示范带动效应。近些年来,以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何裕建教授为代表的统战成员,坚持把论文写在了袓国的大地上,去往全国各地实地调研,提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连年的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的大量无序滥用,使得耕地土壤与环境越来越恶化。土壤的物理指标(板结、透气性、粘性、粒度、湿度等)、化学指标(农药残留、pH、有机质、盐度、大/中/微量元素比例等)和生物学指标(益生菌、有害菌、线虫与根腐病等)也基本上不正常。这导致农作物产品的质量也越来越普遍劣质化和参差不齐。最典型的问题是,许多地方的名特优果蔬也失去了独特风味,农作物和果蔬品质的降低,直接影响到农户收益和地方经济发展。

      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生物学实验室何裕建教授课题组自2013年开始认真关注农业的土壤问题,并积极引导研究生将相关科学问题立为学位论文课题,为乡村经济主战场服务。

    何裕建教授与果农在示范点(2019年4月7日)

      何裕建教授带领研究生通过对全国主要农业区域土壤的取样和检测分析后,发现农产品减产降质的主要原因是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的大量滥用导致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的严重劣质化,对应提出了“基于土壤修复改良与生物防治综合技术”来恢复名特优农产品的原有风味品质的方案,认为除了阳光、空气和水等,健康的土壤也是植物的生存之本,是农作物增产提质的基本保障。

      利用该技术可以全方位修复和改良被严重损坏多年的土壤,采用的产品和具体操作主要包括:用微生物降解农药残留,恢复土壤正常的pH,降低盐渍化,提升有机质,均衡中微量元素含量,使用筛选好的土壤益生菌对引起病害的病原菌进行拮抗的组合菌,同时对果蔬的常见地下与地上病害(如线虫、根腐、炭疽病、溃疡病、红蜘蛛、蚜虫、粉虱和木虱等)进行全方位立体的生态环保的处理等。采用的相关产品和具体操作不产生次生污染,生态环保,成本亲民,且简单易行。

    何裕建(左五)陪同nba赌注平台|官网-app下载:江华县委有关领导调研其主持的柑橘黄龙病防治 试验基地(2019年7月)

    何裕建在怀柔区北房镇宰相庄村苹果园调研(2022年9月30日)

      何裕建教授课题组至今已分别在nba赌注平台|官网-app下载:、广西、广东、江西、海南、山东、河北和北京市郊等各省市的田间试验点进行了不同农作物和果蔬的试验,各种果蔬(如柑橘、槟榔、香蕉、白香果、火龙果、梨、枣、苹果、板栗、生姜、香芋、西红柿、黄瓜、萝卜、白菜、茄子、玉米、谷子、高梁等等)的常见病害和虫害均可得到有效控制,产量、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和改善。最重要的是,果蔬的本原风味和口感回来了。

    何裕建(右二)到山东潍坊市蔬菜基地调研(2021年2月)

    何裕建(左)与怀北镇果农在试验基地(2021年6月)

    何裕建(左)在怀北镇河防口村调研红肖梨土壤情况(2022年5月)

      何裕建教授课题组基于土壤修复改良与生物防治综合技术,通过多年研究,打破了世界难题-—柑橘黄龙病可防可控不可治的魔咒;同时,对槟榔黄化病、香蕉枯萎病、生姜烂脖子病和果蔬炭疽病等著名的疑难杂症进行生物防治,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何裕建(左一)在海南三亚调研槟榔黄化病与根部土壤情况 (2019年10月18日)

      何裕建教授课题组的田间试验明确证明:基于土壤修复改良与生物防治技术,可有效消除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种植方式多年来对土壤的恶劣影响,恢复各种农产品的原有风味品质。此技术受到各地试验农户和当地有关部门的高度好评与支持,正让越来越多的乡亲们和消费者受益。

    何裕建(右一)在nba赌注平台|官网-app下载:江永县甘益村的香姜田间试验基地(2020年8月)

      乡亲们认为,何教授是一位接地气的人民科学家,是接地气的学者,是农民的好兄弟。何裕建教授表示:“作为农民的儿子,对土地和乡村有天然的热爱与情怀,此生有幸受国家和人民培育多年,所学专业知识又正好可反哺用于袓国的农村大地上,践行科技兴农、助力乡村振兴,甚慰,每次到村里,乡亲们大老远热情地给我打招呼,邀请到家喝茶吃饭,再苦再累也值了”。

    何裕建(右二)到广西凤山县调研核桃、山油茶情况(2022年8月4日)

      凝聚智慧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中国科学院大学统战部将进一步发挥统战优势,广泛调动统战人士、专家力量加入乡村建设和地方发展。持续推进校地结合、行业帮扶,服务社会。

    责编 :张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