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苑人物

“毕业惊叹号”:大学四年成长看得见

  •   编者按:2022年初夏,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2018级本科生们换上了学位服,回顾国科大生活的点点滴滴。从学业到科研到生活,他们延拓优秀的定义,有梦想追求,有满腔热情,有幸运傍身,有师长指引,踏过四载岁月,用最好的奋斗姿态为大学时光写上属于自己的惊叹号。

      李思扬

      2018级化学专业本科生

      毕业去向:国科大(培养单位: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攻读研究生

      高中拿到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银奖的李思扬,很早便培养了对科研的热情。在大一下学期的暑假,他来到国科大培养单位之一,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在研究员张国柱的课题组,体验了10天的科研生活。之后两年,李思扬又在国科大专任教师、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唐智勇的课题组,完成大创项目。

      得益于“科教融合”的办学理念,国科大本科生有很多科研实践的机会,能够很早地接触一线科研工作。在唐智勇课题组做科研的这段时间里,“好笑的瞬间有很多,编成的段子半个小时都讲不完。”李思扬回忆着说。

      但科研的道路并不一帆风顺。有段时间,重复合成性能好的材料一直失败,李思扬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最后,他才排查出是使用的试剂部分变质了,更换新的试剂之后,实验才顺利进行下去。

      “非常感谢我的导师唐智勇研究员以及两位师兄蒋雨恒和谢君,是他们给了我机会参与前沿课题研究,并给予我指导、支持与鼓励。”李思扬说。

      大学四年,除了科研上的探索,李思扬在生活中的其他领域也不断尝试着。

      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封闭居家,李思扬每天有很多时间研究做饭,立志成为美食博主的他,却因为一条“合成大西瓜”的游戏视频,在B站收获了48万的播放量。当大家都在努力合成大西瓜时,他实现了不同水果的“最密堆积”。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李思扬成为主媒体中心交通领域的一名志愿者。在完成引导媒体记者上下车的工作之余,他还当起程序员,开发了一款小程序,简化了站台信息和班车信息的检索流程,并受到央视报道(点击阅读相关报道)。在冬奥会期间,与媒体记者接触也让李思扬感触颇深,“之前参加中国科幻大会收到了一本书叫《科学家与媒体打交道指南》,我当时觉得没什么,直到冬奥亲身与媒体接触,才知道里面处处是学问。”

      科研、生活、志愿服务,李思扬的大学四年充实而有意义。谈到未来的理想时,李思扬的回答也很简单,“希望接下来攻读硕士学位的几年,能继续跟着唐老师做科研,也希望疫情能够早日好转。”

      “走南闯北”的科研青年

      李思萱

      2018级物理学专业本科生

      毕业去向:康奈尔大学攻读研究生

      李思萱一时数不清在过去三年间辗转过多少课题组。

      怀着“方向这么多,我想都试试”的好奇心,李思萱从大二寒假起便开启了“走南闯北”的科研之旅。从热学课老师杨义峰的实践活动出发,到大洋彼岸加州伯克利大学的访学经历,她不断投入新环境,在与不同领域方向的摩擦碰撞中切磋琢磨、臻于至善。

      万事开头难。满怀好奇地加入课题组时,她却发现做科研远非最初想象的那般顺利:“当时让我们写伊辛模型的蒙特卡模拟,我既不知道伊辛模型是什么,也不知道蒙特卡罗模拟是什么。”后来,李思萱被一篇高深的粒子物理实验论文击得头晕目眩。在iGEM队学习的过程中,她又被生物物理学吸引,但发觉所在课题组的研究偏向并不适合自己。“我感觉我选方向就是排除法。这个不行就换那个,一个个排除过去。”

      而后,在加州伯克利大学的访学交流中,她参与的项目之一,是搭建一套“自动找样品系统”。“实验室有自己的风格,很多东西都喜欢自己做,要什么东西都自己搭。我们当时是改装一台本来不会动的显微镜,换一个能动的台子上去,然后自己从头写软件来控制它,让显微镜能动、能自动拍照,还能帮我找到想要的样品。”

      另一个项目则是搭建“相衬显微成像系统”。尽管当时市面上已有满足需求的光学元件,但都售价不菲。他们动手拆解了9台废弃的二手投影仪,设计完善了控制元件,最终独立搭建完成了成像系统。李思萱意识到,原来自己也能搭出一台显微镜。虽未能涉及专项物理研究,但她从4个月的“搬砖”生活中收获了对“科研”二字更深、更真的理解。

      李思萱坦言,高中时自己脆弱而敏感,优异成绩带来的高压与高压下难发挥的实力形成恶循环,常使她垂头丧气。踏入国科大校园后,她渴望改变自己——主动与同学交流,报名英语辩论……“其实我的口语很糟糕,参加比赛总拿最低的奖,但是,心态变了。”即便不长于此,哪怕依旧碰壁,但这一次,她有了重新出发的勇气。

      国科大给予了李思萱自由生长的土壤,不仅是包容、鼓励她“走南闯北搞科研”的“任性”,也让她的设计才华得以施展——校对颜色,排布线条,一条条创意格裙在笔下成形。在2022年4月的社团文化节上,她惊喜地发现,有陌生同学正穿着她两年前设计的裙子。

      下一站,李思萱将奔赴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她的好奇、勇敢与坚韧,将远渡重洋,为她的故事添上一抹更明亮的色彩。

      不只有幸运眷顾

      潘忆遥

      2018级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

      毕业去向:国科大(培养单位: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攻读研究生

      “幸运。”这是总结大学生活时,2018级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潘忆遥的第一个关键词。从报考国科大到穿上学位服,这份幸运伴随着他,走过四个春夏秋冬。

      国科大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生颇为“稀有”:专业课上,潘忆遥的同班同学常常只有两人,课堂因而别开生面。“实验课的老师会带一名研究生助教,具体到某一个小的实验时,还要找那个研究方向的老师来上。”潘忆遥打趣道,“资环学院和生态中心的老师们都很有亲和力,课上觉得哪些地方听得不是很清楚或者有疑问都可以直接跟老师讲。”更加高效的交流研讨中,课程也更显容易轻松。

      国科大专任教师、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庆华是潘忆遥的本科学业导师,也是他环境科学实验的课程教师。“博学”是潘忆遥对张庆华的第一印象。“我们第一个实验是测噪声,老师带着我们在校园里走。走到松树旁边,他看到松树就讲到,大气中的污染物可以扩散到松针表皮的蜡中,我们就可以把松针作为被动采样器监测大气环境介质中的污染。”每遇一事一物,张庆华都能将它与环境科学的关联娓娓道来,信手拈来之感深深触动了潘忆遥。

      “老师在科研上有非常多的经历和想法。我跟他聊天时,他说的最多的就是做研究要有创新性。他说你不能做中不溜的东西,要不就是做最新的、有创新性的东西,要不就是把一个东西落到实处,去建立一个具体的方法或者形成一个标准。”潘忆遥在课程中践行着老师的言传身教。《环境科学导论》课程的期中大作业是对当时正盛行的非洲猪瘟进行分析汇报,潘忆遥将自己的报告发给了专业从业人员,得知报告中的内容与专业预测颇为接近,他颇受鼓舞。

      带给潘忆遥诸多鼓励与难忘印象的,还有他在学生会的工作经历。大二担任文艺部部长时的元旦晚会令他记忆犹新:“筹备晚会时临近期末,有一门课的期末考试前一个小时,我还在改活动推送。”潘忆遥的辛勤忙碌自有收获。

      “幕后功臣”之外,潘忆遥也是本科合唱团的一分子。“我其实比较害怕一个人站在台上。但大家一起在台上,为了一件事情去努力去奋斗的感觉,很温暖、很有凝聚力。”

      2022年5月26日晚,合唱团这个夏天的最后一次集中练习。临别之际,潘忆遥回忆四年合唱团历程,“下个学期的合唱团专场音乐会,研一的同学能不能也来参加呀。”学弟学妹们用掌声发出了热诚的邀约。

      不被定义的女孩

      李嘉琪

      2018级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

      毕业去向:耶鲁大学攻读研究生

      “我喜欢英语辩论并非在于输赢,而在于借助这些辩题,一起去探讨这些有冲击力的紧贴社会现实的话题。”2021年4月10日,在第23届“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华北地区复赛中发挥出色,凭借精彩表现获得“最佳辩手”称号后,李嘉琪诚恳地说。

      一年后的盛夏,她身着学位服蓦然回首,一眼就望见了那个在辩论场上思维敏捷、据理力争的女孩。

      大一参加英语演讲比赛时,李嘉琪受到外教路易斯的肯定与邀请,第一次接触到英语辩论;在每周日外语系教师杜朋主持的辩论社活动中,她逐渐爱上了英辩。李嘉琪干过学生会,做了播音员,当过主持人,同时也是英语俱乐部的活跃分子。后因学业繁忙有所取舍,唯独对英辩“一往情深”。

      进入校队后,为备战全国赛,她和同伴还需在白日繁重课业之外接受英辩训练。专业老师“一周三晚,每晚超过两小时”的训练强度,以及周末与外校辩手切磋实战的经历,促使她一步步从局促不安的青涩新手向富有经验的成熟辩手蜕变。追求源于热爱,热爱成就追求。三年英辩“峥嵘岁月”,已然是她国科大记忆里的重要元素。

      令李嘉琪印象深刻的,还有那个与伙伴们被碗中水花溅湿衣裳的下午。在外语系教师杜垚《大学英语Ⅳ》课程中,大二的李嘉琪和小组成员们需要共同完成自选课题,最终形成论文。

      “怎样端碗可以尽可能避免洒出水?”实践出真知,他们从食堂借来小碗,盛上清水,变换手中姿势、脚下步伐,不厌其烦地从阶教大厅一侧走向另一侧,收集并称量每次途中洒出的水量,积累起丰富详实的实验数据。有趣课题、严谨实验、默契合作与活泼气氛让初识科学研究的李嘉琪兴奋不已。

      同样是出于兴趣,生物专业的她同时修读物理专业课程,并以交叉领域的相分离研究作为毕设方向。2022年春天,在国科大羽翼渐丰的李嘉琪收到耶鲁大学抛来的橄榄枝。问及对科研的态度,她依然回答“很快乐”。在科研路上摸索前行,每一寸脚步都令她欣喜:有时是想明白一个小问题,有时是读到一篇精彩的文献,更不必说取得实实在在的科研进展。“我的快乐阈值一直都挺低。”爱用美食犒劳自己的女孩笑眼弯弯。

      “获评优秀毕业生,但我不止于此。”汗水挥洒,因热爱而迸发的小小快乐在李嘉琪心间荡漾。或许正因如此,当问到“你认为哪些词可以形容自己”时,她摇了摇头:“我觉得没有词能概括自己……我不被定义。”

      追求永无止境

      秦嗣量

      2018级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本科生

      毕业去向:国科大(培养单位:中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攻读研究生

      “入学时没有定下具体的目标,只是觉得大学毕业时我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现在感觉某些方面也确实挺不错。”2018级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本科生秦嗣量回忆起四年前的自己时说道。

      秦嗣量入学的那年,正好是国科大本科开设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第一年。面对国家网络空间安全人才紧缺的现状,高中接触过信息竞赛的他,毅然决定在网安方向学习成长,锻炼自己。

      在课程学习上,秦嗣量从来不以完成课程为目的,他喜欢挑战有难度的课程,选修了很多A班的数学课程,也额外选了很多硬核的计算机课程。除了课本上的内容,他还会自学很多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

      CTF竞赛(Capture The Flag,夺旗赛),是一项起源于黑客大会的比赛,选手们通过程序分析、攻防对抗来相互比拼技术。大学四年里,CTF竞赛可以说是秦嗣量生活中很大一部分的内容。在国科大,参加CTF竞赛的选手分为甲、乙、丙三个梯队,只有甲组队员能够代表NeSE战队参加外部比赛。凭借自己的热爱,再加上在国科大专任教师、中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龚晓锐和学长王荣庆的帮助,秦嗣量一路过关斩将,成功在本科升级到了甲组,成为国科大NeSE战队的一员(点击阅读相关报道)后来,秦嗣量加入了国科大教育基金会组织的“心动国科大”急救培训团队,成为了一名急救导师。在周末,他会组织开设急救课程,为同学们讲解急救知识。“希望每名国科大人都能够学会急救,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秦嗣量说。

      大三下学期,秦嗣量选择跟随国科大专任教师、中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陈恺从事对抗样本的研究。在学习以及选择未来科研方向的过程中,秦嗣量的本科学业导师邹维也给了他很多建议。“他的耐心和谆谆教诲让我受益良多。”秦嗣量感谢道。

      “追求永无止境,我会一直努力前进。”他坚定地说。

      灵魂永远热情

      杨俨

      2018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

      毕业去向:国科大(培养单位: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攻读研究生

      从2019年起,每年的本科生迎新晚会都有一场脱口秀节目。变换着的是随着台上主角一年经历而动的段子们,是台下观众们听到一个个极具校园特色的精彩段子时,或相视莞尔或忍俊不禁或笑罢思叹的神情,不变的是主角和他笑对生活的心灵:他是2018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杨俨。

      “我有时候会写写脱口秀的段子,把自己和身边的人逗开心了,也算是颇有成就感的事情。一年下来能攒不少稿子,每年迎新晚会上大家看到的,应该都是我最‘自鸣得意’的那部分。”说到自己的脱口秀段子,杨俨的神情如同学们熟识的那般幽默而自信。这份气质外露于舞台,而植根于他扎实认真的日常修习。

      作为数学系学生,甫一入学,杨俨便在科学家老师们的诸多高质量课程中徜徉。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国科大专任教师、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田野讲授的《线性代数A》。在田野的课上,还是大一新生的杨俨第一次感受到数学思想本身的魅力。“在课堂的时间里,田老师更强调对数学思想的解读与传授,所以课后我还需要自己花许多时间自主阅读、再理解课本中数学知识本身。”自学能力的锻炼也为杨俨随后的学习备好了鞍鞯。“四年的数学专业之旅,很感谢有田老师这样的一位引路人。”

      当问及研究生阶段研究方向时,杨俨收起了幽默风趣,一显数学人的严肃谨慎:“nba赌注平台|官网-app下载:和科研相关的比较严肃的问题,我感觉我暂时没有能力回答好,不大好班门弄斧。”杨俨探索学术的道路上另一位重要的指引者是他的学业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科大专任教师、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袁亚湘。交流个人方向的选择时,袁亚湘建议他先不要着急,待到雁栖湖校区修习一年计算数学的核心课、对优化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更佳直觉后,再作决定。

      学海无涯,杨俨不止以潜心钻研之“苦”作舟。从小杨俨便在父母的引导下积极接触书法、羽毛球、乒乓球等专业培训,渐渐磨练出的乒羽特长,成为他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放松心情、强身健体的方式。在校内的乒羽比赛中屡获佳绩之余,杨俨还通过乒羽赛事,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优秀球友。“以乒羽与世界对话,我很开心,也很荣幸。”

      问起印象深刻的大学生活片段,杨俨的思路再次如站在舞台中央时一般天马行空,不变的是对新事物的尝试,不变的是他“永远保持求知的热情,永远保持生活的热情”的灵魂内核。

      走出迷茫,遇见自己

      李鼐士

      2018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

      毕业去向:国科大(培养单位: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攻读研究生

      2021年秋天,新入学的2021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们登上前往雁栖湖校区的班车,参加开学典礼。同行师长中有一位格外年轻,那是他们的朋辈导师、2018级学长李鼐士。“我们平常会叫他李nicer,是名字读快了之后的谐音。”2021级材料专业本科生张雪雅说起李鼐士的昵称时不由莞尔。初入国科大的本科新生们在学习生活中会遇见各种问题,李鼐士便成为他们最好的答疑者与引路人之一。

      成为朋辈导师对于李鼐士而言,也有自己大学生活中的成长因素。“大一的时候我真的学得很困难,对于未来很迷茫,而且遇到了许多‘比你聪明还比你努力’的同学,所以基本上一年下来都没什么积极情绪。”迷茫之中,李鼐士的学业导师,国科大专任教师、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聂广军为李鼐士点亮了灯火。

      “那个暑假我跟聂老师沟通过后,申请去实验室进行了一些科研实践类的基本学习。”颇为巧合地,李鼐士对聂广军研究的生物纳米领域很感兴趣。在与聂广军交流中,李鼐士被这个“有趣且有意义”的方向深深打动,设定好航向,轻帆既往。

      做自己觉得有趣且有意义的事,是李鼐士的信条。闲暇时他看书、弹琴、追纪录片、打打游戏、锻炼身体,“其实我喜欢做的事情蛮多,这些兴趣和爱好本身就是我的生活。”

      总结校园生活时,李鼐士还回顾起在辩论社讨论和备赛的难忘经历。高中时曾有模拟联合国经历的他享受在讨论过程中,与志趣相投的朋友们的思维碰撞,享受交流过程中人与人心灵距离的拉近。

      交流不止于校内,2022年4月23日,李鼐士参加了“促膝——他们这样谈论国科大”哔哩哔哩专场直播,面向公众讲述学生视角中最真实的国科大。一同畅谈的2019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许卿茹对李鼐士的幽默风趣印象深刻:“和学长交流起来非常轻松。对于大家的提问,他都会佐以事例说明,进行详细的解答。”直播结束后许卿茹也向李鼐士咨询了学习上的疑问。“人如昵称,学长真的很nice!”

      “做自己喜欢的事,不随大流不盲目跟风,坚定内心所想,并为之而不懈努力。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会收获由衷喜悦,悟得真谛。”这是李鼐士在材料学子故事分享会上,从亲身经历出发给学弟学妹们提出的建议,也是他四年本科时光中,遇见不可思议的自己的真实写照

    责编 :李暄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