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苑人物

国科大云顶滑雪公园专业志愿者参与冬奥赛道“保驾护航”

  •   北京2022年冬奥会,定格了无数高光时刻。赛场“雪上绚烂”的绽放,比起夏季奥运会更加受制于“天公是否作美”。户外雪上项目会受到风向、风速、气温、降雪、能见度、雪温、雪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不仅事关赛事成绩,还关乎运动员安全。承担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自由式滑雪和单板滑雪等赛事的张家口赛区云顶滑雪公园,有着不小的压力。

      为此,赛区气象预报服务保障团队在每场比赛前都会召开领队会,就第二天赛时天气状况展开数据分析,以提供具体点位的高精度天气预报和配合赛时实时测量数据进行动态监控。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8位研究生也在云顶滑雪公园参与气象专业志愿服务,他们用专业知识和认真态度为冬奥赛道“保驾护航”。


    气象条件,冬奥赛事真正的发令枪

      “如果风太大,影响滑雪技巧动作的完成;如遇降雪,新雪蓬松,不利平衡;若降暴雪,会让雪道变得模糊,让运动员陷入危险;若能见度太低,影响运动员和裁判员的视线……”2020级气象学专业直博生赵恒恒在与天气“斗智斗勇”的28天时间里,切身体味到领队所说的“气象条件,是冬奥赛事真正的发令枪”。

      赛区气象专报的“百米级、分钟级”精准数据,记录着赛区的每一丝“风吹草动”,以保证赛事顺利进行。每天7点、11点、17点三个时次,赵恒恒负责协助校对审核气象专报,并粘贴在领队会办公室、竞赛办公室和裁判房中,及时提供决策依据。“专报包含云顶滑雪公园A、B、C三个区以及6条赛道的起点、终点,中文英文各一份。虽然体量比较大,但每一份中的时间、数值都不可掉以轻心。”


    赵恒恒在进行雪温测量

      雪面状况与运动员能否安全、顺利地完成比赛直接相关,这就需要同时参考实测数据和自动测量站的数据。“那天风很大,对于中国选手谷爱凌来说是一场严峻的‘战役’,而对于我们气象专业志愿者来说,也同样是与低温和大风之间的另一场‘战役’。”于小淇说。

      2月18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场地技巧决赛在云顶滑雪公园进行,谷爱凌凭借出色发挥获得冠军。2020级气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于小淇看完颁奖礼后不禁感叹:“今天的雪温值是我参与测量的!当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一种‘我为国家做了点事情’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感觉这块金牌的背后,也有了自己一份绵薄力量。

    于小淇测量中

      酷飒的跳跃、翻转动作使得U型场地技巧比赛极具观赏性,而这背后,风速对运动员起跳动作的稳定性影响很大。据悉,本届冬奥会,张家口赛区云顶滑雪公园在U形场地和空中技巧场地设置了防风网。而防风网的设置,是否真正可以起到防风作用?2020级气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苏峻跟随团队,在前期调研中测量评估了防风网内外的风速情况以及风向变化,团队最终确定了防风网的有效助力作用。

    苏峻(左)和赵恒恒(右)调研中

    配发的暖宝宝最终都贴在了仪器上

      凌晨5点起床,坐早班车去场馆上岗,利用雪温仪与精确雪温值长时间“缠斗”,每隔一小时提交核对数据……这是云顶滑雪公园专业志愿者比赛日的工作常态。给苏峻留下最深印象的一次测温经历是在张家口暴雪那天,“大雪片不断往脸上拍,眼前只有灰蒙蒙的一片,强风中想做到目视前方基本不可能,这时候主要问题不是寒冷,而是如何在没有台阶的雪坡上迈步前进。”

      “对于低温、大风的作业环境,我们从不抱怨,大家的注意力都在于如何测出更加精确的雪温值,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刚开始仪器常常会被冻关机,于小淇和同伴们逐渐总结了一些“小门道”。志愿者们会将配发暖贴随身携带,“但都不是给自己用,而是为了贴在手柄电池部位延长使用时间。”

      本届冬奥会使用的手持式雪温雪状观测仪,搭载了红外测温、面阵激光测距、智能图像和环境光感测等多种高精度传感器,能自动识别雪状,并探测雪地实时温度。仪器每次用前要对雪、对天定标,长时间在室外赛场运行,电池耐用度也大大下降。在与雪温仪并肩作战中,赵恒恒发现,在背景温度与目标温度等温的情況下,雪表面状态发射率的改变引起的测量误差较小,因此着重定标对测量结果影响最大的“天空红外背景温度”,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他将这个经验及时和队友沟通分享。

      2020级气象学专业直博生周岳琪一直记得赛事主管开幕式前的一句教导:“If you don’t work smart, you have to work hard.”机械性地收集国际技术官员的通勤需求信息带来了一系列的忙乱和错误,周岳琪提议,让各位协调员以共享文档的形式提交行程。此后,未处理的订单、已占用的车辆、空闲资源的整合……信息实时更新又一目了然,工作效率翻倍提高。“这也是对我今后科研工作的启发:一开始便盲目地埋头苦干,不如先花点时间理顺思路和方法。


    周岳琪

    一笔梦想照进现实的宝贵财富

      从开幕“立春”到闭幕“雨水”,从万物复苏到万畦皆绿,这场盛会与春天的脚步同向同行,正如在2008年筑梦,于2022年逐梦的青年志愿者,他们在这里奉献与收获,在这里将梦想照进现实。

      “如果某一区域一直刮风,那当地积雪是不是会更加硬实或者板结?”和风雪交手的上百回合意外触发了苏峻的一些科研想法:风在积雪形成中所起到的固化作用究竟如何,直觉告诉他,这将可能是一个“有意义也有意思”的研究课题。志愿服务在苏峻心中一直是一种“给予力量”的活动,他更加希望的理想状态是,“志愿奉献的同时还可以和自己的专业产生关联”,如今他满载收获,梦想成真。

      与冬奥会一起的这段日子,包含对过往的致敬,对未来的信仰。当外国领队前来咨询天气情况,当在赛事转播中看到自己的背影,当亲手测量的数据被电视播报……赵恒恒感慨,这些自己珍藏在心的珍贵冬奥时刻,他曾在“世界认识中国”的2008年幻想过,而到“中国影响世界”的2022年,他真实地收获了。

      从小有奥运情结和滑冰功底的于小淇,曾梦想以运动员的身份参与盛会,“没想到,我成为志愿者一员参加了奥运会!目睹了奥运健儿紧抿的嘴角、含泪的双眼和从未放弃过拼搏到最后一秒的坚持,它们在太阳下熠熠生辉,和阳光一样耀眼,一样炽热。

      从2008年到2022年,从童年到成年,拥有见证发展C位视角的“双奥青年”,用真诚、专业、友爱、热情,努力交出完美答卷。冬奥会结束后,于小淇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赠送的奥运五环徽章特别收藏在小盒中。

    国科大张家口赛区云顶滑雪公园专业志愿者合影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即将开幕,国科大专业志愿者们又迅速投入到冬残奥会赛事的准备中。

    责编 :脱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