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随笔

这段特别的日子里

  •   向窗外的十字路口望去,曾经的车如流水马如龙,只剩零星的移动。曾经周末早上才有的景象,成了如今的常态。

      凤凰台上忆吹箫

      炎热的天气、科研的瓶颈、空间的封闭,不断赋予夜晚30层的天台奇幻的魔力。这只魔幻的大手不懈地撩拨躁动的心,终是成功了。

      彼时的天台,已然褪去晾衣晒被的功用,而是以最广的视角,整合每一个细碎灯火中的故事,然后,用高低错落的方式呈现出一幅毫无死角的巨像,供阅卷人评判。

      鲜有车流和行人的马路,如刚健的框架,在角落中支撑着这座城市。北京城,是在远方的灯光里,倾听着迷茫而又坚强的灵魂吗?

      不知是何处传来的笛声,沧海一声笑,在傍晚的天台搭配着忡忡之心悄悄驾到。

      笛声起,心声落。中有千千结的内心,刹那间,通透明亮。很难描述出来,那种积郁,被砰地一下戳破,泄露出来。原来最不像答案的,便是答案。

      小心地收拾零落在周围的零碎思绪,那笛声,也在悠扬间换了曲调。

      青年小区

      有必要向读者介绍下,我们的封校并非如大学般,而是被集中于一个以住宿为主的公寓中,只是封校前我还不知道,这个我们称为青年公寓的地方,曾经被叫做青年小区。

      各式各样的代步工具、早午晚高峰食堂攒动的人流、披月戴星的行路人,住宿区像是被贴上不变的标签,为忙碌一天后的人儿补充生命中最需要的能量。它动,它静,总是在特定的时间点,迎接或目送大批的人群。

      一条紧急通知,改变了所有人都以为不会变的标签。

      儿童节那天,网络上传得很广的一句话是:成人比儿童更需要过儿童节。青年公寓里的这些大孩子们,无法在外面释放的欢愉,都一股脑地倾倒在了这里。

      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跳绳、跑步已不必多说,皮筋、毽子这些小时的玩物,也被一帮成年人玩的风风火火。这边桌游的三五成群,有时抵不过那边野餐垫上的笑声;那个生来昂扬的歌喉,或许正是民谣的户对门当。

      紫藤叶布满的长亭下,星点装饰的花灯,凑成一伙即将离别的人群。适逢毕业季的夏天,青年公寓自发地作为见证者,以一块不大的面积,撑起多少心比天高的自由灵魂。毕业季的诉说,也就在这里的每个角落,或宁静,或喧闹,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夜晚运动后从公寓的侧面经过,原来这里还有一块门牌,青年小区10号楼。

      农贸市场

      “这又是哪个研究所的大手笔啊?慕了慕了。”

      类似的话语,隔三差五地被一批又一批的人感叹着,那些收到“大手笔”物资的幸运儿,得意地魂飞魄散。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发放物资之多,不知情的,从旁经过,还以为开了农贸市场,在无序的有序中缓慢进行。

      成批的物资,以不同的形态,进入“受困者”的胃,分泌出一种神奇的多巴胺。都是被学校宠大的孩子罢了,原来的锦上添花,现在的雪中送炭。

      打开未读的消息,又是一则北京防控办每日必发的公益短信,若是寥寥几字,或许不值得过分在意,可每日都不同的大段防疫内容,让在手机屏幕这端的我,感受到了特殊的眷顾。

      这座宏大的城市,在疫情的艰难时期,在些许慌乱中获得一种难得的稳定。那些一丝不苟的敏感神经,冲锋在前的一线人员,以额上的勒痕、背后的汗水、浸泡的手掌、沙哑的嗓子、倒身就睡的身体,化成一个个存在于身边的普通人。这些普通人,是保卫我们的战士。

    昨天北京夜晚的云,美得就像童话。

    责编 :李暄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