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随笔

岑梓榆:这个奖项,老师与我同行

  •   编者按国科大的本科学术英语教育,除了注重提升学生们的英语核心技能,也重视提升思辨能力。近期,2020级本科生张梓堃、2019级本科生蔡壮和2018级本科生王任祺、岑梓榆参加全国最具影响力、水平最高的“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大赛(北京赛区复赛),与来自北京各高校的数百名参赛选手分别开展阅读、写作和演讲同场竞技,最终均斩获北京赛区二等奖。

      累累硕果的背后,离不开各位参赛选手的学习与锻炼,也离不开老师们的指导与陪伴。下面,让我们跟随岑梓榆的笔触,感受获奖背后的本科教育底蕴、态度与温度

      “Challenge to All”,一个所有人都面临的挑战。

      这是2020年“外研社·国才杯”的定题演讲题目。这种“世界和人类”议题,是我高中时最害怕碰到的作文题。

      项飙先生的访谈录提到,一些学生在讨论议题时,只会重复别人讲过的主流观点。我当时就觉得被“击中”了,他说的就是我呀!谈到对许多问题的理解时,我除了重复那些主流观点之外,好像什么也说不出来。

      所以,高中时的我就像个喇叭,只能重播那些接收到的声音。当按下喇叭开关,就开始应激输出。有时候自嘲,喇叭至少还能流利地复述,而当时的我,讲起英语仍结结巴巴。

      但现在大三的我,敢于参加这样高水平的英语演讲比赛。在十五分钟准备时间后便能流畅、有逻辑地完成三分钟即兴演讲,讲的内容也不再陈词滥调,不再重复别人的话语,而是与我个人经历和底层思维发生紧密联结的观点,是我的一部分。

      一经回想,我发现,原来是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吸收了充足的养分。在这里,精彩的英语选修课点燃我对英语的热情,还有其他许多课程也助力自我的不断建立。

    岑梓榆2020“外研社·国才杯”大赛获奖证书

      一个有创意的人展览

      我在国科大的第一门英语选修课是Lewis Sandler的创意写作。我把这门课叫做“发现自己多么无趣课程”,或者“一个有创意的人展览”。

      Lewis真是太有趣、太有创意了。

      我们在课上写俳句讨论水熊虫(世界上生命力最强的生物之一),比赛谁能给出爱伦坡《泄密的心》的最另类解读……尽管我常常为脑子里仅有的无聊想法感到沮丧,但不时还是会有创意的火花出现。

      Lewis的课让我学会留心身体里那个有创意的小孩,鼓励她、倾听她,这样那个"不无聊的声音"才能越来越大,火花才能变成火炬。

     
      做一个好的倾听者

      第二门英语选修课是Mark Levine的公共演讲。

      第一节课时,他就传达了一个态度:如果英语演讲看上去有些令人恐惧,没有关系,你和我还有我们这一个班的同学一起面对,就会好很多。

      在后续课堂里,有很多次,我说着说着,不知如何组织语言了,一边在脑海里搜索可以用的单词,一边暗暗着急,觉得自己耽搁了课堂时间。但他和同学们都耐心地看着我,直到我重新开口,说完剩下的话。

      在成为一位好的演讲者之前,他教我们学会如何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他的课堂,也营造了一个给所有人安全感的环境与氛围,让我们专注于思维和语言,忘记公共演讲的压力。

      经典与流行的比较学习

      疫情期间在家上网课,我选了安帅老师的《从舞台到荧幕:文学经典与流行文化》。这门课,涵盖文艺复兴时期到当今的作品,从戏剧到小说再到电影,非常丰富。

      安老师选择的作品都非常有代表性。扎实的知识储备,让他常常在不同类型、不同时空的作品间进行对比。

      因为老师讲得太精彩了,以至于我妈妈也经常加入“课堂旁听”,坐在桌前和我一起认真听课。

      不设限的指导者和同行者
      这期间,我还选了公共演讲II,授课老师也是本次赛事的指导老师:侯大千老师。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每节课开头的warming up。侯老师会准备一些有意义的话题,让我们调整到说英文的状态。

    岑梓榆(左)与外语系教师侯大千(右)

      这些话题,大多与当下发生的事有关,比如重庆大厦与低端全球化、新冠疫情中的防疫措施等等。这让我觉得,老师不仅想让我们学好公共演讲,还希望在别的方面给我们一些takeaway。

      即使隔着屏幕,我们也能感受到老师对英语语言和授课的热爱,让我们很想学好这门课。

      后来侯老师成了我的赛事指导老师,每周都对我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除此之外,她还投入了很多精力:反复听我在公共演讲课上提交的录音,找出发音咬字的问题;帮我分析即兴演讲录音里面出现的问题……这些无疑占用了侯老师的闲暇时间,但她从没让我有负担,一如上课时那样投入。

      不给我设限,每次只说问题和提升的空间,不对我是否有能力达成目标进行评判。辅导之外,她对我来说,亦师亦友。

      对于即兴演讲话题中的个人经历和感受,所到共鸣之处,侯老师也会真诚地跟我分享她的经历。

      在紧张备赛过程中,她不仅是一个指导者,更是一个同行者,她倾听且给予技巧上、情感上的反馈,尽她所能,提供支持。我想如果不是因为她的指导,我很难闯进复赛的选拔赛。

      其实在教学之外,生活中,老师们都很像我们的朋友。

      Lewis跟我们“推销”他的播客(Origin of Words Podcast and Good Morning Presque Isle Podcast),让我接触和了解到这种类似电台节目的平台特质。播客的信息密度相对合适,发展到现在已经比较成熟,Science和Nature期刊也开展了相应的播客节目,我在跑步、吃饭的时候都会收听。

      Mark记得所有选课学生的名字,在课余时间很喜欢和我们聊天。如果在饭点相遇,就会邀请我们一起去食堂吃饭。在课外与老师们交流,拓宽我的信息摄取渠道,约等于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也让我能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除了这些英语老师,还有其他诸多国科大任课老师。

      如教授电影艺术的杨慧老师,不仅为我们介绍电影的符号语言、表达手法,还引导我们对女性议题、现代社会等议题进行思考。

      如教授中西文学经典比较研读的路文彬老师,挑战和解锁我们的固有观念,使现在的我还在消化课堂上的“错愕”,思考他提出的观点。

      专业课老师们在专业知识以外,也积极传递许多东西:如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让我意识到:我们学的知识很重要,我们怎么学好这些知识、怎么运用这些知识也很重要。就像能跑出好成绩的长跑运动员是跑步者,能总结出自己为什么能跑出好成绩、在这一个领域做到极致的人是跑步家。

      在国科大,老师们有形无形地让我们尝试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建立一套方法论,帮助我们,去面对学业之外的人生。

    责编 :张婧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