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随笔

古人如何说出我想你

  •  求学在外,家便回得少了。思念之情涌上心头时,只好拿起电话给远方报个平安,问声好。翻开古诗词,发现“月圆人不圆”的事比比皆是。现按照程度深浅与诸位一一分享。

     明朝诗人袁凯在《京师得家书》中写道:“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思乡之情透过短短二十个字跃然纸上。老话说:“见字如面。”在古时候若是能通过书信和亲人联系上也算是一种安慰。但有时条件有限,传封书信似乎也是奢求,比如岑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他在《逢入京使》中的表达。当时岑参告别长安的妻子,踏上了通往西域的大道,不知道走了多久,忽然遇到回京的使者,本想让人帮忙捎封家书带回去,无奈连纸笔都没有,只好带个平安的口信吧。

     若是说还能让人捎个口信给家人,同为唐朝诗人的宋之问恐怕要哭鼻子了,他在《渡汉江》中写道:“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宋之问因为政治上站错了队伍,被贬到当时还未开发的泷州(今广东罗定),结果一去便与家人失去了联系,音信全无。虽然后两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似乎在说自己快到家了,其实这是个流传千年的误会。被贬后的宋之问无时无刻不想念以前的荣华,所以次年春天便秘密地回到洛阳参与一桩政治事件。他当时只是渡过汉江有感而发,虽然汉江离他的家乡汾州(今山西汾阳)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不过较之岭外的泷州,毕竟要近得多,所以说“近乡”。也正是因为自己被贬和音信全无,他才“不敢问”,家人的情况可能也不乐观,假如能听到好消息,固然很好,可万一相反呢?

     即便是没有书信和口信,伟大的先民仍然能够想到隔空喊话的方式。就像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觉着这句词和唐朝诗人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位古人应该握个手。夜晚很容易让人感情变得脆弱,而月亮也往往容易唤起人的思念之情。但问题在于并不是每晚都有月亮,人也不是只在有月亮的夜晚才想念亲人。比如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身处巴蜀的李商隐写给人在长安的妻子的诗,由于下雨,现在连共赏明月的机会也没有了。亲爱的妻啊,你问我什么时候能回来,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啊。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才十二年妻子便死了。就在这十二年中,由于他到处飘泊,也不能常和妻子团聚。更不幸的是,李商隐在写这首诗时妻子已经去世一年了,而他还不知道。仔细钻研一下其中的细节和时间差,发现潸然泪下的事太多了。

     同样是夫妻分离,李商隐没有及时得知妻子去世的消息,而苏轼却已经与妻子阴阳两地十年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苏轼满腹经纶,王弗年轻貌美,是一对才子佳人。二人感情很好,可惜恩爱夫妻不能到白头,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苏轼在她离世十年后忽然梦到爱妻,写下此文。传统上为父母守孝才三年,而苏轼的妻子已离世十年,更何况古人是可以“一夫多妻”的,妻子故去十年还能够如此痴情,赞叹苏轼重感情的同时也想劝他节哀,身体要紧。因为下面就有一位伤心过度,很不幸。苏小小,南齐名伎,钟情于才子阮郁,两人情投意合,但难挡门第之别,最后咯血而死。“鬼才”李贺在《苏小小墓》中写道:“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生活在唐朝的李贺距离苏小小生活的南北朝已经过去几百年,他充分发挥想象,把苏小小从几百年前的墓中请出来参加婚礼。

     这是一场鬼魂的婚礼!再详细地说下去就是鬼故事了,不说了吧。

    责编 :陈俊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