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明德讲堂】从云中到朔方—一位历史学者在汉代的旅行

  •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沉”,每当读起金戈铁马的边塞诗歌,我们都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豪强之气;每当读到“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思绪都会泛过两千年的时光,回到两千年前“不教胡马度阴山”的秦汉边塞,随着悠悠的胡笳与羌笛,飘荡在在长城内外。

      2018年12月12日下午6点半,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明德讲堂邀请到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鲁西奇教授,在雁栖湖校区教1—107讲述他作为一名历史学者,从云中经雁门、定襄、临戎,最后到朔方的汉代之行。国科大人文学院汪前进教授作为本次讲座的主持人,风趣幽默地向在座的同学介绍了鲁西奇教授。

    汪前进教授向同学们介绍鲁西奇教授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的东汉护乌桓校尉墓的壁画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画面最多,图画场面最大,内容又极为丰富、生动的汉代壁画之一,壁画全景再现了1800年前墓主人的传奇一生。古墓的主人是负责管理北方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事务的最高军政长官——护乌桓校尉。

      鲁西奇教授的汉代之旅以这里为起点,细致地讲解了墓中壁画的内容和笔法,生动再现了墓主人传奇的一生,为我们了解东汉文化、绘画技艺,提供了全面又有价值的样本。“我要告诉你们的不仅仅是这些壁画都讲了什么,还要教会你们如何挖掘这些壁画的信息,你们以后去这样的地方旅行也不至于外行看热闹”,鲁西奇教授的这番话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

    鲁西奇教授正在讲解乌桓校尉墓壁画

      随后,鲁西奇教授以盛乐故城为例,展示了边塞古城的规格、形制和建筑风格,并通过考古挖掘出来的瓦当、玉器和陶器的照片,展示了东汉魏晋时期边塞百姓的生活。他用城内农耕文明出土的文物和挖掘出来的同时期游牧民族的炊具,匕首等,展示了两者生活的不同。同时,鲁西奇教授还讲述了临戎城这个长度不过两百米的小城的位置、形状和军事作用,并以此为例简单模拟了古代的城池攻防。

    鲁西奇教授展示古城出图文物

      “胡与汉的关系是什么或者说究竟谁是胡谁是汉?”他说,这些城从汉代建起来以后,在往后漫长的时间里一直被废弃,直到明前期重新翻修,但是很快又被废弃,直到清中叶才又重新被汉人所开垦,现在当地在这里聚集的人群,我们不知道他们是什么人,不知道是胡还是汉。历史书上只会记载在某地建立了某城,并不会记载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我们今天考古,通过对他们生活遗迹的发掘,可以重现那些生活在历史尘埃中的小民,了解他们的生活,了解这个古代的胡汉聚居的边塞小城里的民众的生活。并不是你死我活的战争关系,而是你在山上放羊,我在山下种地的共生关系。

      同学们就护乌桓校尉墓的壁画和古城发掘的相关问题向鲁西奇教授提问,得到了耐心的解答,对于自己回答不上来的问题,鲁西奇教授坦诚而干脆的说,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上来。这种治学严谨的态度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同学正在提问

    汪前进教授和鲁西奇教授正在解答学生问题

      主讲人简介:

      鲁西奇,1965年出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第五期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与历史地理研究。出版《中国古代买地券研究》、《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城墙内外:古代汉水流域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等专著或论文集,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研院史语所集刊》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责编 :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