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杨翠红研究员做客经管学院MBA杰出科学家系列讲座:全球价值链和产业转移:测度与趋势

  •   随着国际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入,一国/地区的产品往往由多个国家/地区共同生产,全球生产网络和全球价值链已成为全球经济的典型特征。但是,近年来美中经贸等多领域博弈和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生产链和供应链造成了不同程度冲击,现有的全球生产网络格局面临新的挑战,产业转移基本面将发生变化,全球价值链将面临加速重构的态势。

      3月10日晚,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翠红研究员做客国科大经管学院MBA杰出科学家系列讲座,为同学们带来主题为“全球价值链与产业转移:测度与趋势”的讲座。

      在本次讲座中,杨翠红围绕近年来美中经贸等多领域博弈和新冠疫情给全球生产链和供应链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进行分析,并就全球价值链与产业转移的特点与趋势展开了精彩分享。

      杨翠红首先以中国笔记本电脑出口生产中零部件的贸易统计、波音的全球价值链为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全球价值链的内涵。全球价值链理论根源于20世纪80年代,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2004年,联合国工发组织提出,全球价值链是指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涉及从原材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所有参与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散布在全球、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到最后循环利用等的各种增值活动。随后,杨翠红教授介绍,在分割价值链时,可以用投入产出模型反映国际分工,单国投入产出模型可以测算一国出口至其他国家给本国带来的增加值,但无法直接计算一国出口品生产中犹豫消耗从其他国家的出口品而给这个国家带来的增加值,国际投入产出模型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各国各部门之间产品地流向和消耗关系,该模型不仅可以清晰刻画出各个国家和各个产业在全球生产链中的地位,还可以通过模型测算各个国家在国际产品分工中的增加值和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收入。

      之后,杨翠红基于投入产出模型,进一步讲解了全球价值链重构的现实基础在于各生产环节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转移。例如,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重新重视实体经济、强调供应链安全、制造业回流;重视高新技术制造业、关系国家治理能力与国家安全的产业;以东南亚地区为代表的发展中经济体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禀赋、宽松的投资政策、巨大的建设需求,处于价值链地段的对生产成本相对敏感的行业或生产环节;而中国面临着中高端产业向发达经济体回流和中低端产业向其他发展中经济体分流的双重转移压力。围绕国家产业转移的相关研究已经上升成为中国的战略需求。

      在此基础上,杨翠红指出,产业转移是常态,但突发事件会改变转移基本面。产业转移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是跨国公司基于成本、生产便利性等诸多因素,对其全球生产布局做出的优化调整。例如在纺织服装等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外转移早有发生一直在继续,电子设备和汽车制造等大多数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外转移的直接动因是中美贸易摩擦,疫情可能加快对外转移进程。中间投入驱动型产业转移,是生产过程中完全中间投入的空间供给结构的变化所导致的产出在各区域之间的转移。随后,杨翠红教授对全球产业转移测度模型与方法进行了简要讲解。

      最后,杨翠红对全球价值链转移和全球价值链趋势做出了分析。她指出,近年来一系列的国际重大突发事件正在引起全球产业链的调整,国际金融危机、英国脱欧、中美贸易、新冠肺炎疫情都有影响。国际经济环境持续动荡,外部需求增长趋缓甚至陷入萎缩,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科技和贸易争端不断涌现。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也为国内产业布局优化注入新动力,中国国内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或将提速。中国经济增长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内需成为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最强动力。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供给端要统筹挖掘各地区在新发展阶段的新比较优势,通过区域协同发展形成国内生产体系的合力,需求端要依托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打破地方保护和地区间过度竞争,实现畅通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的要素流动。杨翠红教授认为,国内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与产业对外转移存在着竞争关系,要平衡好内转与外转之间的关系,留住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我国在产业链和供应链方面具有超大规模的优势,要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补短板和强化优势的情况下,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责编 :贺静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