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走进吴丰昌院士特色课堂:培养“差异”意识,做好“标准”研究

  •   3月12日,一场持续了近一整天的雨,换来了次日清晨的天朗气清。一边和同学交谈着,一边走进教室,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丰昌的眼里倒映出窗外明丽,精神矍铄的样子让教室里等待讲座开始的同学们,也不禁振奋起来。

      本以为下一秒就将展开一场激情火热的报告,吴丰昌院士却不急不缓,用轻和的语气首先询问起在场同学们的专业背景与基本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大气”“土壤”“水体”及其评价指标,三言两语间,他便借由这段开场小互动点出了治污三大“战役”的核心对象。

      尽管讲座的主题定为“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初步研究”,但吴丰昌院士却并未“标准”地将讲座内容平直铺陈。将“基础研究是‘标准’建立与修订的依据”这一观点呈现在同学们眼前时,他忽然话锋一转,先回忆起求学时光。

      从求学时期凭借实力与机遇被选送中科院深造,到经历多年海外学习与研究后重归故土,进入中科院继续为国贡献力量,他坦言,海外学府机构的确仍有许多先进研究领域值得学习,也鼓励同学们抓住机会“走出去”,到异国环境中打磨自己的语言水平、拓宽自己的研究思路与科研理念,但也深切叮嘱同学们回到祖国,相信并利用好中科院在“成果、问题、技术”结合、国家重要重大项目承担、学术交叉体系教学教研规范化等的优势。

      在与课上学生年龄相仿的年纪时,吴丰昌院士开始走进环境领域科研的队伍,目睹着、更贡献着国内科学研究的砥砺前行。他深知,“看出去”,看国外的研究前沿、水准、理念,是为了更好地让国内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能够在今日“看齐”,能够在明天“引领”。

      “标准”不是静态的“米尺”,而是动态的“参考系”。

      充分意识到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确保在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平衡点上建立合理的环境标准,结合国内环境的变化与现状及时推进相关环境标准的进步,这是吴丰昌院士在从事水环境质量标准相关研究时所考虑的背景、遵循的原则。

      在对环境标准这一“参考系”的制定与修订过程中,明确参考系的“原点”——环境保护的对象,是实现标准的科学性、适应性、可行性的必要条件。对人体毒性并不高的重金属元素,却可能造成严重的水生生物资源损失,吴丰昌院士用这一具体的案例让同学们意识到环境标准“差异性”的必要性。过去的环保工作对准的是人类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但今天,人类已然肩负上保护自然“绿水青山”、美丽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责任。

      其中,“优控指标”的筛选与提出是重要一环。

      在考虑受保护物种差异、保护区域地理差异以及污染成因差异等的基础上,明确健康指标与生态指标的区别,聚焦于环境影响最大、毒性最强的污染物,抓住环境污染的“主要矛盾”来建立标准,才能更全面有效地推进环境治理进程。

      但“标准”的生命力远非绽放于它被制定或修订成功的那一刻,对环境标准的“执行”——其依赖于分析仪器与技术的进步以及执行者的严格程度——才真正使得环境标准以倒逼与引领技术进步的姿态,成为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

      呼伦湖水体超标、日本琵琶湖COD持续上升、羊卓雍措水体pH值维持高水平、溶解氧的区域性季节性差异造成统一标准“失灵”……自然的美丽风光与残酷的环境污染案例在吴丰昌院士的讲述中并出,令人叹息,更促人决心。

      也许是在讲座最初的询问中留意到有不少同学并不具有环境领域的专业背景,吴丰昌院士的讲座显得并不像一场“标准”而高深的研究工作汇报,反而是将科学研究的对象意识、标准建立中的差异性意识作为整场讲座的线索,以水环境质量标准为引,为在座不同专业的同学们提供了一个nba赌注平台|官网-app下载:科研目标与方法的辩证思考的空间。

      虽然环境标准可能因未能合理考虑适用地区实际情况而在执行过程中产生争议,但也正是这份争议,为更具科学性、适用性和可行性的修订版本带来了可能性。

      学术研究中亦如是,有争议才有思维的碰撞,碰撞越多,便越容易产生进步的结果。吴丰昌院士将大家的思维稍稍牵出“标准”的讲座内容,鼓励大家在稍后的问答时间与未来的科研工作中,都要多提问、多讨论,重视并利用不同研究者、不同身份工作者间的思维差异,将“争议”意识作为我们对待学术的标准。

      为了让大家能够当堂实践这份宝贵的“争议”精神,吴丰昌院士尽可能将他的讲述浓缩呈现,在写有“结语”二字的幻灯片放映而出时,距离讲座预计的结束时间尚有四十多分钟。台上期待的眼神扫过在场的同学们,台下亦用角度多样、点面兼有的问题回应了那双眼睛。

      人体健康对环境标准制定的影响、基础研究与管理实践间的距离、国外地表水环境标准制定与实际管理间的冲突、人工景观的环保价值、以往科研经历中的遇到的困惑、人类从事环保工作的本质目的……或宏观或微观,或横向比对或纵向深究,同学们与吴丰昌院士的“碰撞”,发生在这间小小的教室里,思想与观念的“碰撞”,亦发生在国科大每一间教室里。

    责编 :张婧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