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数字经济规模及福利影响测算——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蔡跃洲研究员为经济学暑期学校做报告

  • 7月1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暑期学校第二场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数字经济研究室主任蔡跃洲研究员开讲。

    蔡跃洲研究员做报告

    蔡跃洲研究员主持国家社科、国家自科、国家软科学等多项国家级课题,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对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等省部级奖项10余次。现任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并先后担任国家发改委“互联网+”行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科技部重大专项“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工艺”评估组专家、工信部信息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专家顾问组成员。

    蔡跃洲的报告主题为“数字经济规模及福利影响测算”,包括“数字经济统计测算的悖论”、“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测算”、“平台经济的福利影响测算”和“数字经济测算工作的展望”四部分内容。

    在“数字经济统计测算的悖论”部分,蔡跃洲指出,数字经济增加值的测算思路为“先界定数字经济范围,再进行统计核算”。然而,各个机构测算结果相差较大,蔡跃洲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测算者对数字经济范围界定上的差异,同时,不同机构在测算环节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也存在较大差异。蔡跃洲指出,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数据要素等统计测算方面存在的悖论或乱象,根本原因在于“错配”,数字经济作为新经济形态、平台经济作为新业态模式、数据作为新关键要素,都无法在既有统计体系中给出较为契合的指标,对其基本状况进行客观地描述和刻画。

    在“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测算”部分,蔡跃洲首先总结了国内外文献对数字经济内涵范围几点理论层面的共识,即数字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广泛渗透和影响、数据信息在生产经营中的关键要素地位、数字经济对经济社会运行的基础性支撑。蔡跃洲认为,数字经济的内涵包括:(1)与数字技术直接相关的特定产业部门,即数字部门/数字产业化;(2)融入数字元素(或信息要素)后的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即ICT渗透效应/产业数字化,其技术经济特征包括渗透性、替代性、协同性。接下来,蔡跃洲介绍了其带领的团队在尝试厘清数字经济价值创造的理论机制,确定其增加值范围边界并设计与之相匹配的测算方法框架,进而对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进行测算方面的学术成果。

    在“平台经济的福利影响测算”部分,蔡跃洲首先介绍了互联网平台的技术及经济特征:低成本性、高开放度、高共享度和网络外部性。然后,他从“在线问卷调查基本情况”“平台消费者福利测算”“商户福利/收益估算”“平台及骑手福利”“供求曲线框架下的福利分配分析”五个层面,对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和监管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建议。

    最后,在“数字经济测算工作的展望”部分,蔡跃洲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数字经济的经济形态对比入手,剖析了数字经济测算面临的困难和可能的解决思路,比如与复杂网络结合、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等,并介绍了“新就业形态”“平台经济中的福利分析”“数字经济的碳减排效应分析”的相关测算挑战。

    在讨论环节,蔡跃洲针对学员就数字经济增加值测算、平台经济与算法等方面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回答。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孙毅教授主持讨论

    学员提问

    蔡跃洲研究员的课程内容丰富,既有严谨的理论基础,又包含生动的案例介绍。他对于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的详细讲解,让学员们了解了数字经济的测算理论和方法,大家均表示很有收获。

    责编 : 贺静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