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所传真

薛永祺院士应邀为杭高院师生开讲党课《我的红外光电技术生涯》

  •   3月18日,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暨“与祖国同行,与科学共进”院士党课,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全院师生党员开展党史教育进行动员。杭高院党委书记马里松作重要讲话,院长王建宇出席会议,党委委员、常务副院长郑崇辉主持会议。 

      年逾八旬的红外遥感技术专家、中科院院士薛永祺应邀为杭高院师生上题为《我的红外光电技术生涯》的党课,以一堂具有丰富时代内涵的精彩党课正式拉开杭高院党史学习教育的序幕。

      马里松指出,一要领会精神、落实要求,充分认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二要聚焦重点、明确目标,高质量高标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16个字总体要求,牢牢把握“办实事”这一学习教育的活动载体,突出系统思维“强联动”、需求导向“优服务”、杭高院特色“创品牌”,组织引导全体党员干部集中精力、真学实学、务求实效。三要强化领导、守正创新,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各项任务圆满完成。杭高院各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组织领导,精心谋划部署,端正学风作风,认真组织实施,切实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马里松强调,杭高院作为中科院和国科大在西子湖畔的一脉分支,当前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事关红色基因传承、事关打造一流的科研重器、事关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下一代优秀人才。我们要通过党史教育,进一步汲取坚定前行的信仰力量,进一步增强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进一步提升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能力本领,要在学习中突出红船味、杭州味、科创味、杭高院味,把中科院“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国科大“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的办学理念融入杭州文脉,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新型教学科研机构,以标杆姿态抓好学习教育,不断擦亮杭高院在“重要窗口”建设中的显示度。

     

      郑崇辉就贯彻落实好本次会议精神提出三点要求,一要对标对表,在思想认识上再提升。各党支部书记要切实扛稳抓牢第一责任人责任,带头指导、亲自督导,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抓党建的重要内容,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党史中感悟信仰之力、理想之光、奋斗之艰,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二要求实求效,在贯彻落实上再抓底。要强化“学”的实效,提升“做”的自觉,通过开展好“我为师生办实事、我为企业破难题”等实践活动,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三是要善作善成,在出彩添彩上再发力。站在“十四五”开局的历史新起点上,杭高院全体党员干部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从历史中找参照,从现实中找答案,以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精神,谋划好、落实好当前的重点工作,为杭高院“高起点、小而精”新型教学科研机构建设贡献力量。
      党群工作部部长孟庆黎从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组织领导三个方面就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进行解读。
      一张张黑白照片,一段段峥嵘的红色岁月,薛永祺将新中国红外光电发展的历程娓娓道来,师生们在这位老党员的讲述中重温老一辈科学家从“科学救国”到“科技强国”的家国情怀和心路历程。
      近两百张老照片,超两个半小时的党课,84岁高龄的薛永祺院士仍然精神矍铄,意犹未尽,甚至连一口水也没顾得上喝。讲到尽兴时,他还撸起袖子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肌肉,以此提醒同学们,“这都是我大学时期在黄埔江上划船炼出来的。身体是科研的本钱,保持健康的体魄、乐观的精神才能在科研奉献之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回忆起小时候,解放军百万雄狮渡长江,渡口就在他家不远处,爱国报国的信念那时起就在薛永祺内心扎下了根。而真正对他影响至深,让他走向科研报国路的,是中学时期的校长和物理老师。他们的谆谆教诲为他打开了物理研究世界的大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成为他未来人生路上时刻指引着他的“光和电”。薛永祺还笑称,自己是遗传了父亲的冒险精神,有股子敢于创新,勇于开拓的韧劲,也是这种精神让他在之后的科研生涯中能够渡过一道道山重水复的难关,遇见柳暗花明。
      进入大学后的薛永祺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开始向科学领域进军。他参与研发的“3公分微波测量线”,是众多微波测试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可以用于检测微波的工作波长、频率等特性参数。他还被选中参加“中苏联合水声考察”,代表中科院上海电子所声学室与苏联方科研人员一同研究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特性。对于当时国内的声波研究现状,薛永祺说:“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由于海水是一种非均匀介质,声波不能直线传播,且传播速度很慢,需要利用声道辅助传播。研究好声学的传播规律,研制声学传感器,对国防很有用,因此我们必须攻克这项难关。”
      在讲述新中国红外技术发展历程时,薛院士带同学们回顾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科研工作艰难开展,到后来攻克技术难关,取得骄人成绩的历程。多达上百页的PPT,不足以完全展现出老一辈科学家们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奋斗的成果,却让在场的“后浪们”油然生起深深的自豪和敬佩。
      几十年来,薛永祺始终在为红外光电技术的发展而奋斗。为了更有效探测森林火灾中的隐藏火点不懈探索将U2相机改制成双波段红外扫描仪,参加中国遥感代表团远赴美国进行学术访问考察,不辞辛劳前往日本进行遥感探测实验……薛永祺一直坚守科研岗位,不停鞭策自己,攀登新的高峰。这种求真务实、报国为民的奉献精神令在场师生无不为之动容。
      “先生几乎把一生的科研经历和人生故事都告诉大家了,很多内容连我也是第一次听到。”在薛永祺众多学生中,中科院院士、国科大杭高院院长王建宇是他的第一个博士生,“作为老师,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要有坚守初心、矢志报国的责任与担当,更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特别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有坚持下去的决心和毅力。”王建宇在党课现场分享到。
      党课最后,一位自称“身份特殊”的学生起身上前,为薛永祺院士送上了一束鲜花并鞠躬致敬。他是来自杭高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的李昊杰,作为王建宇在杭高院招收的第一个博士生,他也借此机会代表师门向“导师的导师”献上最崇高的敬意。
      相机记录下了难得的瞬间,一张特别的合影,灿烂的笑容,师生三代人,半个世纪的年龄跨越。最有意思的小插曲莫过于“谦让”出来的站位,合影中,两位德高望重的院士老师“宠溺”地把C位留给了辈分最小的学生。爱生如子,谦和朴素,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身上共同拥有的品质。
      在李昊杰印象里,“师公”薛永祺院士是一位和蔼可亲、热爱探索、忙碌到停不下来的老人,哪怕在饭桌上聊起更新换代的智能手机,他也会结合专业,跟大家一起探讨手机的拍摄原理。而这堂特殊的党课让他对薛院士又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从他身上看到了科学家实干见物的科研作风,一直保持对事物思考的状态,以及作为党员为国家、人民的需要所服务的精神。”李昊杰感慨到。
      作为杭高院首届博士生,李昊杰很荣幸师从王建宇院士,组建国家实验室、墨子号、天问一号、嫦娥探月工程……中国很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技大事,导师都参与其中,这不仅让他感到无比自豪,更是他科研道路上的标杆和动力。
      目前,李昊杰正参与太极实验室的相位计研究,与杭高院很多其他科研人员一起不舍昼夜、全力攻关,为太极二号卫星的发射做准备。感受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和精神,让他更加坚定了深耕科技的决心,“很多难题我们都可以想办法去攻克,想要在技术方面不被国外卡脖子,需要科技工作者脚踏实地做科研,真正做到不怕苦不怕累,把科技发展作为自己的责任。”
      两位老师都非常强调作为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感,“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一个国家、民族的创新的文化和创新的思想,才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李昊杰说,这是导师王建宇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新中国科技巨变的见证者,两位院士都时刻心系中国科技事业的未来与发展,他们时常告诫学生们要冷静和保持危机感,“这种压力让我们更加深知肩上的担子,科研中解决的每一个小问题都有可能在为国家科技的进步贡献一点力量。”
      在他们身上,李昊杰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同一种精神和力量,那是一种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攻坚克难、勇攀科技高峰的时代精神,“正因为有这样的精神在一代代科技工作者间传承,我们才更加有建设科技强国的自信和底气。”李昊杰感慨到。
      据了解,国科大杭高院致力于传承红色基因,打造一流科研重器,党史学习教育将突出红船味、杭州味、科创味、杭高味,通过举办科学报国主题公开课、组建“两弹一星”精神师生宣讲团、开展“诵读科学经典”线上朗读者等特色活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赓续爱国主义情怀,讲好中国科技发展史中的党史故事,宣传一大批在峥嵘岁月中涌现出来的优秀科学家,进一步激励广大科研工作者和青年学子牢记科技强国使命,涵养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以实际行动献礼建党100周年。

    责编 :张婧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