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所传真

成都山地所研究生社会实践团队“凉山乡村振兴团”开展实地调查

  • 2023年11月30日到12月3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研究生社会实践团队“凉山乡村振兴团”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开展乡村振兴社会实践调查,首批3名同学参与调查活动中,重点围绕西部山区生态环境、民族地区人地关系、潜在灾害风险等任务展开实地调查。

    11月30日,团队成员来到凉山州西昌市邛海国家湿地公园开展水生态系统环境调查,并进行了访谈式信息收集与相片资料采集。沿公园步道,团队成员查看了湿地公园内沉水植物群落、浮水植物群落等典型植物群落,并发现了水鸟、鱼类等各类动物栖居。调查发现,邛海国家湿地公园及其周边生态环境人地协同发展成效较好,总体保持高质量发展水平,生态系统结构完善,生物多样性良好,湿地管理全面。

    12月1日,团队赴凉山州宁南县乡村振兴示范村红岩村开展典型作物种植条件、主要交通道路沿线潜在灾害风险调查。在村内,团队成员对芒果、核桃等作物的水源、土壤等进行了基本参数的测定与调查,对典型作物的种植技术基础、种植区地理位置及种植区域面积进行了数据采集,并与种植的农户进行了交流。农户表示,多元化的作物种植结构极大丰富了经济收入来源。但经济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仍面临育苗周期长、野生动物侵袭等现实性挑战。在农户家中,团队成员还参观了用于蚕桑养殖的工具。蚕桑养殖是宁南县的特色产业,近年来,宁南县加大蚕桑养殖产业的推广与发展,助力农户投身特色产业。

    调查沿途中,团队成员还对村道边坡稳定性与道路通达度进行了判断。近年来,红岩村道路通行条件得到极大提升,能够做到村道入户,便捷通行。沿途调查过程中,团队成员初步判断村道通行条件良好,村路两旁无大型边坡分布,落石风险较小,四季通行度较高。

    随后,团队成员对十余户农户开展了入户调查,对饮用水服务、卫生服务、教育服务、信息服务等8项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与农户生计等内容进行了访谈。农户表示,近年来,家庭经济收入状况得到提升,卫生、教育及通信等条件均能满足生活需求,人居生活幸福感得到预期提升。为进一步改善村内饮用水条件,当地修建高山供水站一处,并架设了入户的管道,预计在短期内能够达到入户条件,届时饮用水间歇性缺乏的问题将可能得到有效解决。

    入户调查结束后,团队成员对结合此前的遥感监测结果对村内潜在风险性灾害进行现场初步调查。调查发现,村内主要潜在的地质灾害为滑坡。针对潜在的滑坡点,村内设置了相关灾害警示牌与灾害应急处置路线及办法。村民表示,近年来,没有致灾性较大的地质灾害发生。后期,团队将结合多源遥感技术对地表稳定性开展监测。在生态系统物种调查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红岩村植被覆盖率高,乡村生态环境优渥,但植被物种中存在较大面积的松林分布,林下可燃物较多,可能存在山火的风险。近年来,当地持续加强山火监测与防护,设置有护林员,强化了林火防范宣传,持续降低了诱灾风险。

    12月3日,团队成员在结束信息采集工作后,返程西昌市集体参观学习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了解彝族历史文化信息,并与参观的群众进行学习交流。结合调查实践过程,团队成员充分感悟到,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彝族群众同全国各族群众的团结奋斗下,今天的凉山将在新时期的历史中写下光辉的篇章。

    本次为期4天的调查活动,团队成员对调查区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农业概况,居民生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形成了系统性的认识。第二次调查活动将于本年度夏季开展,届时将结合第一次调查成果,进一步探讨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深入挖掘乡村发展动力,以期支撑当地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邛海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现状

    团队成员进行典型作物种植环境数据采集

    团队成员进行入户访谈与信息采集

    责编 : 脱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