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所传真

山地所研究生赴盐亭站、广元和平村开展科技扶贫、科普传播及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

  •   4月17日至18日成都山地所组织研究生赴盐亭紫色土生态试验观测站及广元市利州区和平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由成都山地所党办、科普与基地处、青促会、研究生部和研究生支部联合举办,结合山地所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在形式上将研究生社会实践、科学调研、科技支持与科普活动相结合。本次活动特邀谢洪研究员、青促会刘琛副研究员做为指导教师沿途讲解。

      4月17日,研究生前往中科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科考学习,中科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是国家级野外台站,代表了中亚热带紫色土丘陵区典型农业生态系统,长期开展紫色土土壤肥力、水土保持、环境演变与农业生态等领域的试验观测研究,承担了大量国家“973”、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和地方项目,积累了丰富的野外试验观测数据。发表论文500多篇,出版专著22本,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16项。研发的生态农业与小流域生态恢复技术如“桤柏混交林模式”、“聚土免耕”、“粮经弹性种植”等技术在长江上游紫色土丘陵区广泛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研究生在青促会刘琛副研究员的带领和指导下,了解了室内的原子吸收分光光谱仪、气相色谱仪和显微镜等先进仪器的性能和操作流程,实地参观了盐亭站的塔式生态净化模型、自动气象辐射观测站、农地综合观测场、集水区测流站、坡地养分平衡场和紫色母岩风化试验场等野外设施,刘琛副研究员深入浅出的从水文学、土壤物理学等角度向研究生解释了盐亭站观测设备的设计原理,以及可做的数据收集分析工作,让各专业的研究生都对盐亭站的科研工作有了切身的了解。

      4月18日,研究生前往山地所对口扶贫村和平村,在和平村,研究生在谢洪研究员的指导下,实地勘察了和平村的滑坡灾害点,并与村委会第一书记,村支部书记,和平村村民代表座谈,一方面通过与和平村支部与山地所研究生支部共建建立联系,一方面研究生同学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对于村里灾害点的治理给出了可行性的方案和建议,另一方面收集和了解了和平村的发展需求和困难,同时分专业分组,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开展了入户调研活动,结合村里种植经济作物迫切需求,以及核桃不挂果的问题,土壤学专业的同学还采集了村里的土样便于后期分析和给出建议。实践后,研究生还将撰写调研报告,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学以致用,为和平村的发展提供可参考的建议,助力和平村的发展。

      和平村位于广元市利州区东北部,距广元市城区34公里,东接昭化、北连旺苍,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有柏油公路连通,交通便利。全村幅员面积14.5平方公里,下辖7个村民小组,173户,623人其中精准贫困户(已脱贫)34户,118人,政策兜底15户,异地搬迁14户,医疗救助12户;有耕地面积639亩,林地面积10300亩(其中退耕还林地1600亩)。目前,全村有核桃产业园1个,种植面积1350亩;和平村多为山地,土层薄,坡度大,土壤贫瘠,受地理因素限制,全村土地零散,造成土多田少、田地灌溉不足等问题,传统农业增收困难。同时和平村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全村7个村民小组有6个组通水泥硬化路,但由于地理条件特殊,地势高,6组通组路迟迟未能动工,群众的出行和生产受到一定的困难。村内虽然有河流横穿,但由于村海拔高,地理条件特殊,河流无法满足农田灌溉的要求。虽有修于90年代的提灌站,但由于年久失修,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无法引水灌溉,迫使部分粮田改旱,影响群众生产。由于居住条件恶劣,农民收入水平低,全村仍有老式木房40余户,卫生室虽有一处,但设备简单、药品单一,只能对简单的伤风感冒进行治疗。便民商店货源不足,货品单一,不能满足群众日常要求。

      本次活动是山地所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一部分,也是成都山地所开设的山地科学科普实践课程中的一部分,研究生社会实践也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得到了研究生同学的一直认可和响应。该活动将科学调研、科技支持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让研究生同学运用自己的山地科学方面的知识造福山区人民,践行山地精神,传递科学思维,培养了他们热心公益、传播科学、回馈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传递了科学正能量。

      









    责编 :黄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