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递

“两弹一星”元勋肖像画展示

  • 编者按: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届“中国航天日”。五十年前,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也标志着我国“两弹一星”工程的胜利完成。为庆祝第五届“中国航天日”,纪念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50周年,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国科大特别在疫情期间举办“两弹一星”功勋人物肖像画线上展,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潜心致研、服务社会,追求真理、传播真知,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孙家栋

      孙家栋(1929-),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领导参加我国首枚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地地导弹、液体中程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实验;任首颗人造卫星研制技术总负责人。

    任新民

      任新民(1915-2017),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作为运载火箭技术负责人领导首颗人造卫星发射;领导组织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式地地导弹的多种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试验。

    吴自良

      吴自良(1917-2008),物理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领导完成特种电阻丝研制;主持研制分离轴同位素用的甲种分离膜,试制成功并投入使用,为原子能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芳允

      陈芳允(1916-2000),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研究提出卫星轨道参数,研制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为“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的准确测量、控制和首颗遥感卫星的成功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能宽

      陈能宽(1923-2016),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领导组织核装置爆轰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及冶金、实验核物理等研究;组织参加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制定核装置球面同步起爆方案研究,为首颗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发展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嘉墀

      杨嘉墀(1919-2006),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领导参加研制“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姿态测量系统;提出返回式卫星姿态系统方案与技术设计思想;指导研制了原子弹爆炸检测技术和设备。


    周光召

      周光召(1929-),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领导、参与爆炸物理、高温高压物理、中子物理等研究,为首颗原子弹、氢弹及战略核武器研制作出大量重要工作,为国防科技、科学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屠守锷

      屠守锷(1917-2012),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任副总设计师领导参加地空导弹初期试制,任副总设计师研制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任总设计师研制洲际导弹和长征2号运载火箭。


    钱学森

      钱学森(1911-2009),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在应用力学、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等领域成就突出,1956年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是中国火箭导弹技术发展的重要实施方案,长期担任火箭导弹、航天器研制技术领导,为导弹和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黄纬禄

      黄纬禄(1916-2011),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我国固体战略导弹的奠基人。


    程开甲

      程开甲(1918-2018),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在国内首先计算出原子弹爆炸弹心温度、压力;设计、主持几十次核试验,推动核武器设计、改进、试验等协调发展;创立系统核爆炸极其效应理论、核爆炸测试研究、抗核加固技术新领域。


    彭桓武

      彭桓武(1915-2007),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在核物理、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及核爆炸理论等领域贡献突出;领导、参加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战略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

    王淦昌

      王淦昌(1907-1998),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指导首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具体组织第二、三次地下核试验,主持指导爆轰物理实验、近区核爆炸探测、抗核加固技术、激光模拟核爆炸试验,提出激光惯性约束受控核聚变设想并获得证明。


    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等研究;领导完成首颗原子弹理论方案,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爆轰模拟实验;组织探索氢弹设计原理、技术途径,领导参与首颗氢弹研制、试验。


    赵九章

      赵九章(1907-1968),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倡导发展人造卫星事业,开创高空探测研究,组建空间科技队伍,提出卫星研制的建议;开展遥测、跟踪技术、核爆炸试验的地震观测、冲击波传播规律等研究。


    姚桐斌

      姚桐斌(1922-1968),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领导、参加500余项课题预研、研制,领导、指导锰基钎料合金研制及钎焊工艺研究,主持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液体火箭焊接结构的振动疲劳破坏等研究。


    钱  骥

      钱骥(1917-1983),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领导探空火箭头部空间物理探测仪器、跟踪定位等研制;参与制订星际航行发展规划,组织人造卫星预研;组建卫星总体设计部,任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总体负责人;领导返回型卫星研制。


    钱三强

      钱三强(1913-1992),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组建一系列核科技机构;领导建成我国首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首台回旋加速器等重要仪器设备;组织原子弹研制联合攻坚,开展氢弹预研,提供理论准备,促成了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上从原子弹到氢弹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郭永怀

      郭永怀(1909-1968),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领导组织爆轰力学、高超声速流、飞行力学、结构力学、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为核弹、氢弹、卫星实验均作出巨大贡献;参加中科院卫星设计院领导工作。


    于  敏

      于敏(1926-2019),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解决氢弹等热核武器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从原理到构形的完整设想;领导参加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大量关键性理论问题。


    王大珩

      王大珩(1916-2011),应用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领导开拓靶场光学测试技术、激光技术及太阳地面模拟等国防光学技术领域,主持制成首台激光器、首台大型精密靶场光测装备和多种国防光学仪器。


    王希季

      王希季(1921-),卫星和空间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研制成功中国多种实用探空火箭,主持完成中国第一种卫星运载火箭、第一种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方案论证、设计,任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总设计师。


    朱光亚

      朱光亚(1924-2011),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领导原子弹、氢弹研制、试验,领导建成轻水零功率装置,开展堆物理试验,为“两弹”技术突破及武器化作出突出贡献。

    “两弹一星”功勋人物群像

     

     

     

    画家简介:

      杨华,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科学院文联理事,中国科学院美协秘书长。擅长水墨人物画主题创作和综合材料绘画创作。多次参加国内、国际展览并获奖,其中,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首届中国美术奖·创作奖优秀奖;参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获银奖;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第五届中国画精品展”,获优秀作品奖等。多次应邀参加大型主题创作,其中,参加文化部和中国美术馆主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美术作品展”,参加“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国际艺术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等机构收藏。

     

     

    责编 :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