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递

国科大关工委召开 “科学家精神走进中小学”思政方案研讨会

  • 为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秉承国科大出人才、出成果、服务社会的办校方针,2023年11月17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召开“科学家精神走进中小学”思政方案研讨会。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中国科学院教学与科研单位共20余位专家代表参加会议。

    首先,国科大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秘书长吕晓澎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国科大关工委成立“思政课教师培训中心”的意义和目标。该中心是国科大关工委“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重要平台,举办这次会议将共同探讨如何发挥利用中国科学院大学拥有的科学家、科学家精神素材的优质资源,推动科学家和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思政课教师培训中心”主任汪前进报告了《“科学家精神走进中小学”思政行动方案》,特别强调该中心的工作原则要做到杜绝说教,让学生亲身体验,近距离与科学家接触、互融互动,让科学家精神润入心田。方案以“七个一”的具体行动,动员与凝聚一批教育工作者投身于“科学家精神走进中小学”的事业中来,建立国科大与北京地区、京外欠发达地区部分中小学的“科学家精神”联合培育机制,打造培育“科学家精神”品牌。

    国科大人文学院教授张增一在会上报告了开展课程思政的大背景,重温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科学家精神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和抓手,加强师资力量、找好切入点,搭建资源平台尤为重要。张增一老师特别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比获取知识更重要,科学教师群体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很关键的是要通过我们搭建平台获取。

    一生从事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原中国科学院教育局局长余翔林教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谈到,精神的引领会影响学生一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我们倡导的有重大贡献和重要影响的科学大家,他们的背后都有对他们成长产生影响的老师。中小学教师是传播科学家精神的主体,我们有责任通过努力,为中小学教师提供鲜活的科学家精神素材,打磨优质的课程思政案例,提高中小学老师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并将这样的理解贯穿在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当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人格魅力。这样,才能把真正的科学家精神、科学精神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他们的课程教学中,把科学家的精神传播到学生当中。

    研讨会上,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刘兵就“科学家精神走进中小学”的现实背景即“新课标”的颁布与逻辑思路、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陈煜就“大化学”课程如何融入“科学家精神”的实践、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就“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和形成、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白欣就2022年中小学“新课标”nba赌注平台|官网-app下载:科学学科课程核心素质培育、本校人文学院教授罗兴波就让中小学生如何理解与接受“科学家精神”等问题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与建设性的意见。与会的校关工委专家组成员、校内资深教育工作者和中小学负责思政课的老师分别分享了他们开展思政课建设、“科学家精神”融入学科课程的思路、取得的成果和典型案例。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关工委思政课教师培训中心提出“科学家精神走进中小学”思政行动方案,并就如何完善与落实此方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他们认为:开展“科学家精神走进中小学”思政行动,是国科大关工委的必然选择,利在当下,功在千秋;要根据中小学课程特点、学生成长的特点,对标课程标准,精心设计;搭建“科学家精神”资源共建平台,组织出版“科学家精神”素材丛书,重点培育一批中小学优秀课程思政课程教材,积累“科学家精神”融入中小学课程的思政案例,出版案例集等。张增一、罗兴波和陈煜三位教授还特别表示,乐意提供他们收集到的中国科协“老科学家采集工程”的相关成果和长期积累的科学家人物资料,支持国科大关工委“科学家精神走进中小学”思政行动方案的推进与落实。

    责编 : 脱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