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递

国科大六位导师获“科学探索奖”

  • 7月17日,第五届“科学探索奖”名单正式揭晓,48位青年科学家上榜,其中,6位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获奖。

    1.png

    他们分别来自数学物理学、化学新材料、天文和地学、生命科学、医学科学领域,每人将各获得300万元奖金。

    数学物理学

    何颂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活跃在量子场论、弦论和量子引力等高能理论前沿领域,近年来主要研究散射振幅及其对粒子物理、数学物理等各方面的应用,被公认为相关领域国际知名和领先的青年科学家之一。近年代表性工作包括突破性地提出了量子场论散射振幅的Cachazo-何-袁形式,在场论和弦论的几何描述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在场论高圈计算乃至严格求解以及量子引力的对称性和对偶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工作。研究方向为量子场论和弦论,特别是散射振幅及其对粒子物理、引力和数学等方面的应用。

    2.jpg

    何颂(一排右三)与学生参加中国科学院2023年公众科学日活动

    化学新材料

    吴凯丰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量子点光电器件,主要研究领域有光电材料体系的超快光谱学研究——针对光电转换体系中的重要动力学过程,采用多种先进的超快光谱技术实现实时观测和研究;量子限域材料用于光伏和光催化研究——通过化学成分和形貌尺寸的调节,可控性地合成具有特定电荷分离性质的低维异质结,用于实现高效率的光伏和光催化转换,并借助上述发展的超快光谱技术来指导这些体系的调控方向,探索纳米晶量子点在光氧化还原有机合成中的应用;量子限域材料用于发光器件研究——设计合成掺杂或者核壳结构的半导体纳米晶并将它们用于高效率的发光器件,包括纳米晶激光器、纳米晶发光二极管和太阳能聚光板等。

    3.jpg

    吴凯丰(二排右三)和团队成员

    天文和地学

    成里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全球气候变化、海洋观测数据和技术、海洋热收支、能量和水循环等方面的研究。其所在团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提升全球海洋观测数据质量,构建数据产品,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变率、量化,以及理解全球能量收支和水循环,主要包括三个研究方向:提升海洋现场观测数据质量;构建海洋格点化数据产品;理解地球系统能量流动和全球水循环变化。

    4.png

    成里京

    生命科学

    白洋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研究根系微生物组在植物抗病抗逆、营养高效等过程中的功能。他认为,自然界中健康植物的根系和叶面都富集着大量且组成特异的微生物群体。这些微生物与植物之间达到一种稳定的平衡,并参与植物的多项生理过程。实验室结合高通量微生物培养、宏基因组数据分析和微生物菌群重组等技术,系统地研究根系微生物群体在植物抗病、营养吸收、生长发育等过程中的功能和分子机理。

    5.jpg

    白洋

    巫永睿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

    所在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主要开展玉米胚乳早期发育机制研究,针对“玉米胚乳早期发育与细胞命运决定的分子调控网络”开展基础前沿探索研究,阐释胚乳早期发育及特化细胞性状形成的遗传和分子调控机制,为绿色、优质、高产和可持续的玉米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基础和模型;开展玉米胚乳物质运输和储藏物质合成调控网络研究,通过MBS辅助克隆基因并进一步研究基因调控机制、新调控因子的克隆和各调控因子互作关系的鉴定,构建胚乳物质运输和储存物质合成的调控网络,并找到一些关键基因用于改良底盘品种,获得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更优质高产的玉米;开展优质高蛋白玉米形成的复杂遗传学机制解析与种质创新,聚合高蛋白QTL、低醇溶蛋白拷贝材料和胚乳修饰因子,创制新一代优质高蛋白玉米。

    6.jpg

    巫永睿(右四)与学生在玉米田里干活

    医学科学

    许琛琦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

    主要研究T细胞抗原免疫应答过程,揭示了免疫受体信号触发的分子机制,发展了基于免疫受体调控的肿瘤免疫治疗新策略。两项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今后,其团队将主要研究在不同生理和病理环境下的T细胞脂代谢特征,并且寻找新的“代谢检查点”用于代谢调控,同时进行CAR-T细胞的功能机制研究,为未来CAR-T细胞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与发展方向。

    7.jpg

    许琛琦(一排右二)与团队学生

    科学探索,永不止步,祝贺各位获奖老师!


    相关信息:

    “科学探索奖”设立于2018年,由杨振宁、饶毅、施一公、潘建伟、谢晓亮等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共同发起。该奖项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十个领域,支持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全职工作、45周岁及以下的杰出青年科学家。

    “科学探索奖”每年资助不超过50位青年科学家,今年实际资助48人,也是首次未满额资助。奖项执行委员会介绍说,今年在评审中充分坚持了“宁缺毋滥”的原则,实事求是,以人为本。

    至此,科学探索奖已资助来自10个学科领域的248位青年科学家。他们分布在26座城市、90所科研机构,平均年龄41岁,最年轻的获奖人30岁。

    责编 : 贺静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