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递

国科大学子斩获第41届ACM/ICPC区域赛沈阳赛站金牌

  • (自左至右)骆石英、贾容千、潘虹宇荣获比赛金奖(自左至右)骆石英、贾容千、潘虹宇荣获比赛金奖

    2016年10月23日,第41届ACM/ICPC区域赛沈阳赛区的比赛圆满落下帷幕。本次比赛是今年ACM/ICPC中国内地的第二场比赛,共吸引了来自国内118所高校共计186支队伍参赛。其中,包括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程序设计竞赛传统强校。赛事题目由ICPC亚洲程序设计竞赛第一训练委员会成员负责。

    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派出由贾容千、骆石英和潘虹宇组成的“预言”队参赛。经过5小时的激烈角逐,该队成功斩获金牌,并获得了参加12月将在上海举办的EC-Final(中国区决赛)的资格。

    开场前一小时内我校代表队稳定发挥,连续通过4题,跃居全场第4名。至此,比赛进入中期阶段。全队三人在讨论H题后,骆石英同学迅速编写,但在提交三次均错误之后,全队重新讨论解法,发现之前解法存在精度不够的问题。改进之后,于146分钟通过H。接着,全队三人合力攻克I题,在讨论出I题思路之后,贾容千同学负责编码工作,剩下两位同学转战G题。217分钟通过I题后,G题思路已经明朗,潘虹宇同学担任G题的编码任务,其他两位同学继续对之前推导的公式进行演算。但是,由于该题属于全队的知识盲点,最终由于处理细节导致的精度问题遗憾未能在比赛结束前通过该题。不过,凭借全队中前期通力合作、齐心协力,最终队伍排名14名,学校排名11名,成功收获一枚金牌。

    经过上次CCPC的比赛之后,该队继续抓紧训练,提升了解决中难题的能力,保证了队伍的实力,为本次获得金牌打下了坚实基础。本次比赛依然让三位同学收获颇丰,让他们发现了自己的知识盲点,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指明了方向。至此,该队成功参加CCPC和ICPC各一站比赛,均取得金牌,并均获得参加CCPC的final和ICPC的EC-Final资格。

    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英文全称:ACM 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简称ACM-ICPC或ICPC))是由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主办的,一项旨在展示大学生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在压力下编写程序、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年度竞赛。经过40多年的发展,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ACM-ICPC以团队的形式代表各学校参赛,每队由至多3名队员组成。每位队员必须是在校学生,有一定的年龄限制。

    比赛期间,每队使用1台电脑需要在5个小时内使用C、C++或Java中的一种编写程序解决7到13个问题。程序完成之后提交裁判运行,运行的结果会判定为正确或错误两种并及时通知参赛队。最后的获胜者为正确解答题目最多且总用时最少的队伍。

    与其它计算机程序竞赛(例如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IOI)相比,ACM-ICPC的特点在于其题量大,每队需要在5小时内完成7道或以上的题目。另外,一支队伍3名队员却只有1台电脑,使得时间显得更为紧张。因此除了扎实的专业水平,良好的团队协作和心理素质同样是获胜的关键。

    责编 :王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