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递

国科大新落成的这栋建筑你可知其中奥妙

  •   9月25日,由丹麦工业基金会捐资建设的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大楼(简称“中丹中心大楼”)落成启用仪式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举行。这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年轻建筑。它集微能耗、智能化为一身,外部采用编织状耐候钢遮阳屏等环保设计,内部充满艺术感和现代气息。它将中国、丹麦文化汇聚在同一屋顶下,将为两国教育、科研、企业提供新的更广阔的合作平台,支撑起共享共赢的美好愿景。

    你不可不知的数据

      中丹中心大楼由丹麦工业基金会捐资,总计人民币1.096亿元,是中国首个由丹麦投资和初步设计的,集科研、教学、公寓于一体的综合性微能耗建筑。建筑面积10895.48平方米,地下一层为设备层,地上1-4层主要为教室、研究室及办公室,5层为教师公寓,中心区域设有露天公寓花园。

    你看到的咖啡色,真的就是锈色!

      与常见建筑不同,中丹中心大楼并未采用常规窗帘遮挡阳光,而是在玻璃幕墙外设置了多向编织状耐候钢遮阳屏。为适应大楼各立面朝向与光线入射角度的不同,使大楼内各处达到理想的遮阳效果,大楼南北面遮阳屏与建筑立面成90°角,而东西面遮阳屏则与建筑成60°角。

    中丹中心大楼外观

    中丹中心大楼遮阳屏

    (耐候钢遮阳屏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专利各一项、获北京市建筑行业质量控制大赛一等奖)

      承建该建筑的中铁建工集团负责人张珉工程师谈到:“遮阳屏的选材花费了很多心思,既要保证整体外观的美感,又要符合工程低能耗的理念,最终是综合多方考虑才有了现在的外墙。”

      这项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外观设计理念,机械美感十足。除此之外,现在建筑所呈现出的咖啡色,是遮阳屏在空气中腐蚀半年后自然形成的保护层颜色,这种耐候钢暴露在空气中腐蚀到一定程度后,会自动形成保护层,防止其继续生锈腐蚀。张珉介绍说,除极特殊情况不会人为干预它的氧化状态。

      总是追求设计美感的我们,是不是都没有想到这自然生成的锈迹才给了这栋建筑最完美的配色?光线与建筑对话、自然与设计结合,才恰恰使得造物者的天然馈赠与建筑的美感发挥出了极致的交融效果

    从“头”到“脚”透着自然和现代

      走入中丹中心大楼的一瞬,我们不禁惊叹,与楼外呈现出的“锈迹斑斑”机械感不同的是出乎意料的通透、晶莹和现代感。秉承北欧建筑的一贯风格,楼内顶、墙、地并没有用复杂的图案进行装饰,只用了线条、色块进行区分点缀,借助玻璃幕墙和顶部圆形天窗的设计,阳光直接洒入中庭,光影映在精美的纯手工抛光打磨的水磨石地面上,色彩斑驳陆离。楼内以黑色色块和圆形图案居多,简洁明快,又洋溢着青春跃动之感。


    中丹中心大楼内景

      大楼的每层天花板都错落有致地悬吊着松木圆环,大小交错,从“头顶”开始别具一格。该“单元式多孔径圆形木筒”天花吊顶的设计理念取自中国“岁寒三友”松竹梅之竹的意境,但由于竹子生长在南方,易开裂,在北方更不易保存,所以其所用木质天花材料为松木,松木的生长周期长、年轮细密、木材的质地柔韧,树木的含油量低,而且本身的阴阳色分布均匀,因此给人感觉更加原生与环保。松木制成的圆环吊顶与建筑整体搭配,让人似乎游历山水之间,毫无城市的喧嚣。张珉说,“为了保证圆环真的错落有致,我们是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出图纸,对照图纸一个一个地把圆环装配上去的。”没错,自然和科技也可以这般融合。


    天花板的松木圆环吊顶

    (本吊顶已获得国家外观专利一项)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别忽略了脚下华美多彩的水磨石地面。这种水磨石的要求不同于国内一般效果,它的粒径为常规做法的4倍左右,其隔声要求、厚度、分格及美观效果均达到了工艺品要求,也更加耐磨、坚固。设计者与自然对话,施工方同样独具匠心,科技和自然完美结合,才成就了如此美轮美奂的大楼。

    不可不走的旋转楼梯

     

    旋转楼梯

    (旋转楼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一项)

      在东门的正对面,是一座贯穿四层的旋转楼梯。这一富有北欧特色的旋转楼梯通体呈灰白色,除去依偎着她盘旋而上的婉若丝带般的金色扶手以外,可以说再无雕饰,裸露着材料原本的纹理和颜色,却是自然而美丽,简约而典雅,古朴而大方。“旋转楼梯常见,但开敞的旋转楼梯不常见,记得当时我们从一点讨论到六点,最终决定要做就做漂亮!一次浇筑的方案也是让丹方吃了一惊”,基建处处长王贤江回忆起这段很是骄傲。要知道,这个经过一次浇筑而成的楼梯,突破了传统工艺无法开敞的效果,是国内首例开敞式折板清水混凝土旋转楼梯

    大楼深处的的高智能和微能耗

      先说大楼的楼板,“TABS热辐射楼板系统”听起来不明觉厉,它利用热传递原理以本身接近人体舒适温度的辐射来营造室内整体温度,冬暖夏凉,加上低传热系数的玻璃幕墙,大大降低了整座大楼的能耗,达到了建筑保温节能的效果。

      大楼内采用计算机、无线通讯数据传输、扩频电力载波通讯技术、计算机智能化信息等先进技术,形成了智能光控照明系统,实现了节能环保与实用意义的双赢。

      值得一提的是,大楼内洗手间的设计也毫不马虎,其中装配的是红外感应控制的照明,而不是普通的声控灯,只有人走进去,灯才会自动亮起,方便又节能。

      除此之外,大楼通过玻璃幕墙和16个固定大天窗进行自然采光,同时有233个电动开启窗分布在二三四层,用于通风。顶层教师公寓卫生间采用屋面通透圆筒加电动天窗进行采光,天窗可电动开启通风换气。

      大楼内的很多小细节,无不体现着实用、智能以及节约的设计和施工理念。

    顶层教师公寓内的天窗

    不能错过的楼外景致

      中丹中心大楼外,可以看到多组大小不同的圆形树围椅,这与楼内天花顶的设计相呼应。丹麦设计师往往重视建筑与自然的结合,追求建筑与环境毫不割裂。区别于国内常规建筑门口的石阶,丹麦设计师会想尽办法抹平建筑出现在环境中的突兀痕迹,使室内外的过渡更为平滑,直至最终相映成趣,浑然一体。大楼也像 “从泥土中生长出来”,与国科大校园建设所运用的“红砖建筑群”相衬,又带入了别样的异域风情,这不止是建筑风格的碰撞,更是两国文化交融擦出的火花。


    中丹中心大楼全景

      自2012年入职以来,杨岭楠老师就在中丹中心跟进这个建筑项目,负责交换中丹两方的观点和意见。“大楼是由丹麦设计师设计,中方施工,一旦遇上两国的设计规范差异,事情就非常棘手,好在双方领导一直以来的支持,所有的问题都顺利地解决了”,杨老师边讲边点头,神情中流露着喜悦。果果想着,这就是“陪伴式”的成长吧,从大楼的设计、动工、奠基,再到今天落成、交付使用,和杨岭楠一样,为这座大楼落成倾心倾力的工作人员还有很多。在大楼启用仪式的这天,也许是他们最期待、最感慨的时刻吧!

      如此“高大上”的建筑,让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也连连称赞。启用仪式上的学生志愿者、中丹学院创新管理专业的Patrick Mayne说,这里的一切都非常棒,特别是从教室的窗户望出去可以看见长城,这是他从未有过的体验。

     

    窗外可以看到不远处的长城

      都说建筑和设计是生活的一部分,中丹中心大楼从里到外透着丹麦设计师和中国建造者的生活态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自然和科技的融合,文化和思想的碰撞,这座从童话王国穿越而来的玻璃城堡不仅给校园带来了别样的色彩,也定会为中丹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企业合作,创造更大的价值。

    责编 :陈俊佑